
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新加坡最為人稱道的一點就是獨具特色的雙語政策了。
新加坡的雙語政策由來已久,這與新加坡的國情密不可分。但是,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卻是一路坎坷,儘管華人占新加坡總人口的50%以上!
1955年新加坡從長期的殖民地統治進入自治時期。1956年,華文教育委員會提出《新加坡立法議院各黨派華文教育委員會報告書》,針對新加坡這多元民族社會的教育政策提出六點建議:
平等對待四種語文;
規定所有學校的共同課程範圍;
鼓勵不同語文源流彼此混合;
小學實施兩種語文教育,中學實施三種語文教育;
融合各種不同文化, 創造一種本地共同文化;
所有學校應教授公民課程。
但是,雖然四種語文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基於政治上的理由,新加坡還是格外壓制華文教育的發展。
在李光耀治國時期,一再強調語文溝通的重要性,在教育課題上他堅持落實雙語政策,確保新加坡人以英語作為各族的共同溝通語,又能同時掌握母語,以免失去傳統文化。

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政府強調英語為全民共同語,突出它作為政府用語和商業用語,這是以英文為中心的雙語教育政策。
雙語教育政策實施的結果,母語教育學校日漸式微,1975年泰米爾學校沒有人報讀,1978年馬來學校招不到新生,1979年英校新生佔了91%, 華校新生只有9%。
1987年各源流學校逐步統一,並以英語為主要教學媒介,只保留9所特選中學及4所特選小學以華文教學。1980年進一步把南洋大學關閉,改為以英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南洋理工大學。

顯然,新加坡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已被邊緣化。由於華文在學校只是單科,華文程度滑落,學生只是把華文當為考試科目。
在英語至上的政策下,新加坡的華文一般上只是維持在會話的層次或方言的地位。華人家庭中使用英語的現象不斷增加,對年輕一代來說,華語的使用率一直往下滑,華文只是一種外語。
新加坡在李光耀執政下,力圖將新加坡建設成為洽融各族文化差異的大熔爐。以英語為基礎,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融為新加坡人,創造出全新的,即非西方文化,又非東方文化的新加坡文化。但是事實證明,這種嘗試是失敗的。
在1999年一所新加坡大學對學生的調查中顯示,
近25%華人子弟不想做華人,
其中11.8%想做洋人,
8.2%想當日本人!

20世紀80年代末後,新加坡國家領導認識到,新加坡可能不容易消除民族差異以達到同質民族的目的,因此,轉而強調民族認同和新加坡認同同等重要,即從「熔爐論」回歸「多元化」。
2004年,新加坡有關當局公布將通過靈活制度,以確保不同家庭背景的華族學生儘量掌握華文。語言是保持民族文化持征的重要標誌。民族有了其本身的語文與文化,這個民族才能存在, 才不會被同化或消滅,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那麼,到如今,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有是怎樣的局面呢?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今年5月在出席一項文化活動中表示:
「新加坡作為作為多元種族文化融合的社會,英語是共通的官方語言,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逐漸使用英語溝通,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開始擔心母語水平下降。
但事實上,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意識到雙語學習的重要性,並在家庭生活中使用雙語交流。」
王乙康還強調,隨著亞洲崛起,特別是中國,學好中文等母語作為一項經濟技能,對未來而言,越來越重要。

為此,新加坡教育部還計劃將語言學習納入「技能創前程」計劃,開設更多華語等母語相關課程,讓母語進修更加系統化。
由此可以看出,未來新加坡的雙語學習將會成為主流的進修方式。
這將會給中國留學生帶來哪些優勢?
1、中國留學生,特別是小留學生將會有中文學習的優勢,他們的中文水平將會領先同齡孩子,且更了解中國文化,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
2、新加坡華人占比超過70%,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說中英雙語,將會營造更好的文化氛圍,孩子更容易融入其中;
3、孩子能夠在留學期間不落下對中國文化的學習;
4、雙語教育也會讓孩子在未來的職業競爭中更有優勢,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導下的關鍵樞紐——新加坡。
這意味著到新加坡讀中小學,
學生能夠在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同時,
又不會遺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