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民防部隊的公眾警報器。(聯合早報)
作者 許耀泉
前天(2月15日)傍晚6時20分警報聲響起時,你知道該如何反應嗎?
這個」重要信息「警報會在每年的2月15日和9月15日的傍晚6時20分響起。聽到這個警報,大家該做的是扭開收音機或電視,收聽新加坡民防部隊的重要訊息。
如果你答對了的話,恭喜你,你可能比82%的新加坡居民更有可能在緊急時刻生存下來,因為根據國立大學公眾風險理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Risk,簡稱IPUR)2022年11月的一份研究報告,只有18%的新加坡居民對民防部隊警報有意識。
換句話說,每10位新加坡居民當中,了解警報背後的意義,而不是把它當作是例行公事,聽而不聞的,還不到兩人。

第56屆悼念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祭禮暨全面防衛日紀念活動,2月15日在美芝路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公園舉行。(海峽時報)
新加坡在1984年首次舉行全面防衛日。
把全面防衛日定在2月15日6時20分的特殊意義,在於二戰期間駐守新加坡的英軍正是在1942年的這個時刻,向日軍投降,讓新加坡陷入3年零8個月被日本占領的苦難歲月,進而提醒大家全面防衛的重要。
因此,18%這個數字,還真有點令人擔心。
在亞洲新聞台網站撰文的IPUR傳播經理Jared Ng認為,新加坡人對待公眾警報系統不太認真,最直接的原因是新加坡治安良好,也鮮少發生天災人禍,人們因而缺乏防範意識,也可能疏於準備。
如果82%居民對警報無動於衷,那不僅將會減少警報的作用,更可能在緊急時刻造成混亂和恐慌。

當土耳其大地震這樣的災難發生時,懂得如何應對,或許能救你一命。(路透社)
報告的另一項發現是:發生災難時,本地只有31%家庭知道如何應對。
Jared Ng指出,新加坡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大,但還是必須提防氣候變化間接造成的影響。
例如,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新加坡部分地區積水,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也可能導致人們大量使用冷氣機,增加我國的能源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加坡的糧食有90%從外國進口,因此即便暴風雨或乾旱天氣不會直接影響新加坡,但新加坡在糧食和其他必需品的供應仍然可能因為這些自然災害在其他國家造成的影響而受到波及。
說回民防部隊的公眾警報系統,民防部隊的社交媒體團隊製作了一支詼諧有趣的視頻,幫助大家辨認三種警報:
這段視頻早在四年前就掛上網,播放次數卻只有4萬3千,也可說是從側面印證了IPUR的觀察。
居安思危和保持警惕是全面防衛日一貫的主題,在災難還沒降臨時多了解應急步驟和新加坡所面臨的各種威脅,說不定能在緊急時刻救你一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