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前天,新加坡迎來了抗疫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下周二(3月29日)起,我國的安全管理措施將會放寬:
聚會人數限制從5人增至10人;
在戶外可選擇不戴口罩,但人們需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但室內仍需戴口罩;
五名完成接種者在小販中心和咖啡店同桌堂食,不必預先檢查。
超過五人堂食,需在入口處實行差異化措施檢查;
食肆也可恢復在晚上10時30分之後售酒、允許食客飲酒,並可提供現場表演和直播節目;
允許多達 75%的居家辦公者回工作場所上班;
當人數超過1000人時,大型活動和場所的容量可高達75%;
所有領域的員工無需再進行輪流定期檢測。

(黎曉昕製圖)
蟻粉可能會問,哪裡屬於室內,哪裡屬於戶外,哪裡可以摘口罩,哪裡必須戴?
衛生部太懂你們的心了,已經整理出一些例子。
室內場所:所有設有明確出入口的建築和場所。除了辦公樓、購物中心、巴士、課室、圖書館外,也包括地鐵等公共運輸工具外,小販中心、咖啡店、濕巴剎和電梯。
室外場所:有遮蓋但空間開放的地方。例如:組屋底層、組屋零售商店外的走廊、巴士車站、自然通風的巴士轉換站、公園、有蓋走道和天橋。

(衛生部)
不過,相信戴了口罩長達兩年來防疫的國人,還是「心驚驚」、會謹慎脫罩。
不少網民說,戶外很難保持一米距離,不戴口罩很危險,決定繼續戴著。


以下這位網友也說,以罩示人兩年了,感覺口罩已成為了出門不可缺少的「服飾」,突然要脫掉會感到不自在,也感到不安全,覺得隨時會「中招」染疫。

也有網民認為,目前我國的確診病例還是相當多,現階段還是繼續戴著為妙。等確診病例減少後,再來脫罩,比較安全。

有網民就提醒大家,生病時還是謹記要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還是要用紙巾蓋好。另外也不要指責和排斥選擇不戴口罩的國人。

不少網民也指出,新的戴口罩措施,應該會引起「短暫錯亂」,不少人從室外進入室內時,肯定會忘了戴上口罩。看來,安全距離大使日後有得忙了。

也有網民自嘲說,脫了口罩後就不能遮醜了。兩年沒機會化妝露臉的女士們,這下可要趕快為化妝品補貨,購買唇膏等,也要苦練生疏的化妝技巧了。


有網民說,最近才添購了很多口罩,家裡囤了不少貨,擔心要如何用完。

不少網媒和網民也惡搞「徽章嫂」,說她在戶外「鐵齒」不肯戴口罩,如今終於「心想事成」,至少在戶外可以不用再戴口罩。室內當然還是要「罩不離臉」。

其實,當局仍鼓勵人們在戶外,尤其是在擁擠地區戴上口罩,保護好自己和他人。
蟻粉或許會擔心我國的防疫措施放寬的節奏太快,在確診個案還是每天近萬時放寬,時間點似乎不太對。
衛生部長王乙康在抗疫工作小組記者會上說,我國自本月15日落實五大簡化安全管理措施以來,當局未觀察到本地冠病病例顯著上升。相反的,病例繼續呈下滑趨勢。
王乙康也強調,前天的宣布標誌著我國冠病相關措施的轉變(pivoting),並不是完全解除(dismantling)。
李顯龍總理今天在全國講話中,也提醒民眾要做好心理準備,未來有可能會遇到更多波折。
「由於人們有更多互動,我們也可能迎來新一波的疫情。
奧密克戎病毒不會是我們面對的最後一個變種毒株,病毒會繼續變異。但願新的變種毒株,其威力會越變越弱,更像流感病毒。但也有可能的是,傳染性更強以及更危險的變種毒株會出現,就像德爾塔毒株一樣。
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可能需要倒退,再次收緊防疫措施。我們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即便我們希望它不會發生。」

(黎曉昕製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