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新加坡成功研發難以養殖的魚類細胞系,並使用源自植物的血清來培植它們。公眾明年將有機會在餐館享用這些從實驗室培植出來的魚肉所烹煮的食品。
從較為昂貴的石斑魚老鼠斑,到價格較實惠的紅鯛魚和鰻魚,這些食用魚雖受歡迎,卻難以養殖。為讓這些魚類的供應鏈更穩定,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應用科學學院與食品科技公司Umami Meats成功研發出它們的細胞系,並能在實驗室中培植這些魚肉。
新加坡南洋理工應用科學學院首席專家(水產養殖科技)理查茲接受訪問時說,新加坡養魚場已有能力養殖海鱸魚和羅非魚等常見魚種,但養殖外來魚類仍是一大挑戰。
他透露,亞洲消費者大多可享用廣泛的海鮮產品,但由於過度捕撈、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許多海洋魚類無法養殖或甚至瀕危。
「亞洲基金會在2018年估計,若要確保東南亞漁業可生存,須將捕魚量減少50%。」
理查茲表示,研發培植魚肉產品可以提供方案來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且優質海產品的需求,同時取代不可持續的野生捕撈,進而解決這些緊迫的問題。
由理查茲帶領的團隊也研製一種從植物來源中提取的血清,除了能大幅降低培植魚肉的成本,也有助讓培植過程更具可持續性。
理查茲透露,培植肉類細胞須採用一種名為「胎牛血清」的生長補充劑,以促進細胞的生長與增殖。
他說,胎牛血清由於取自牛胚胎,採集過程會犧牲新生小牛,同時也十分昂貴,每升要價約1000新元(約3300令吉)。
「因此,使用胎牛血清的做法不可行,也不人道。團隊於是研發一種血清替代品,它主要來自豆類,或是從食品製造廠廢棄的植物副產品中回收,因此更具可持續性,成本也較低。」
理查茲指出,外來魚類十分罕見,一般需通過野生捕撈,不能被養殖,所以成本非常高。通過培植肉類可降低成本,為消費者提供更實惠的魚類食品。
新加坡南洋理工已將三種魚類——鰻魚、老鼠斑和點帶石斑魚的專利細胞系授權給Umami Meats。該公司預計使用這些細胞系製作魚餅和魚柳等食品,並最早將於2024年在市面上推出。
Umami Meats總裁兼創辦人佩爾沙說,該公司將擴大培植魚肉的規模,並通過監管程序,向市場推出可用於商業的培植海產品製作程序。
「我們的計劃是到2024年,這些產品不只會在超市的貨架上,也會在餐館的盤子上供應給消費者。」
理查茲透露,該公司計劃將產品帶到新加坡以外的地區,像是日本、美國及歐盟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