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首套為幼兒制定的活動指導方針昨天推出,針對七歲及以下兒童的體力活動、久坐行為、睡眠及飲食習慣等四方面提出建議,協助家長培養孩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竹腳婦幼醫院的調查發現,本地有四成兒童沒有進行足夠的體力活動,而每10名不到18個月大的幼兒當中,分別有七人和八人在平日與周末,盯著電視、手機和電腦等螢幕平均有半小時,儘管專家建議這個年齡層的兒童不該有任何螢幕時間。
由竹腳婦幼醫院領導的促進婦幼代謝健康綜合協作平台昨天推出《新加坡綜合24小時幼兒期活動指導方針》(The Singapore Integrated 24-Hour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Early Childhood),主要針對七歲及以下兒童的體力活動、久坐行為、睡眠及飲食習慣等四方面提出建議,協助家長培養孩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降低孩子患上近視或代謝疾病的風險,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這是本地首套為幼兒制定的活動指導方針。制定指導方針的工作小組是在參考本地和海外研究報告及做法,以及竹腳婦幼醫院從去年9月至10月進行的調查後,提出系列建議。
指導方針建議,不到一歲的嬰兒不該有任何看螢幕時間,包括背景螢幕(指父母或身邊的人開著螢幕),以免注意力分散;18個月及以上的幼兒則可有不超過一小時的螢幕時間。
冠病疫情下,兒童呆在家裡的時間更長,難免會看螢幕。竹腳婦幼醫院婦產科系資深研究員柯碧玲博士提出,「參雜一些體力活動的螢幕時間比久坐看電視或手機好,家長也儘量不要讓孩子在睡覺前看螢幕或受螢幕的亮光影響,以免影響他們的睡眠素質。」
竹腳婦幼醫院綜合兒科兼運動醫學科顧問醫生呂楷國知道父母可能難以實行每一項建議,但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納入不同建議,也能達到一定的健康效果。
「體力活動不只包括室外運動,父母也能讓孩子在家裡做些家務或簡單的居家體力運動等。」
指導方針也建議,一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應進行至少半小時的俯臥活動;一至三歲以下的幼兒每天累積180分鐘的多種體力活動;三到七歲以下的兒童,一天應進行至少180分鐘的體力活動,包括最少一小時的中到高力度的體力活動。
睡眠時間方面,不到三個月大的嬰兒一天應睡足14到17小時;四到11個月大是12到15小時;一至三歲以下幼兒11到14小時,並且培養有規律的睡覺和起床時間。三到五歲的孩子每天睡足10到13小時,六歲孩子則是九到11小時。
竹腳婦幼醫院針對340名育有七歲及以下孩子的父母進行調查,當中六成不知道專家所建議的兒童體力活動量;四分之一不知道兒童睡眠和觀看螢幕的時間也有指導方針。八成的調查對象是母親;63%有大學學歷。
衛生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昨天受邀出席指導方針的線上發布會。他強調,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應從小開始,指導方針除了能改善孩子長期下來的健康,也可培養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的意識,建立更健康的下一代。
這項最新指導方針擴充了保健促進局2013年為幼兒推出的全國幼兒活動與久坐行為指導方針,將分發給本地所有兒科與家庭醫生。
促進婦幼代謝健康綜合協作平台近幾年也陸續推出了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孕婦,以及圍產的營養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