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下運輸成本導致海味、藥材進口價上漲,當中當歸頭、乾貝等起20%;新加坡商家申訴因行情不好,得自行吸收漲幅,儘量維持零售價平穩。
《新明日報》報導,歲末佳節通常是海味、補品的銷售旺季;疫情期間,當歸、黨參、菊花等被視為清熱消毒、強身健體的家庭式中藥材,也更受青睞。
不過,這類進口貨物近期面對銷售價格上漲的壓力,有公眾反映,市場上有傳這類產品的價格或全線上漲。

公眾到雅柏中心採購海味和藥材。
集成海味補品負責人吳振利說,運輸成本是目前影響價格最大的因素,再加上中國部分地區此前出現的水災等影響收成,導致中藥材價格上升。
福華補品採購經理王瑞廷受訪時則透露,供應地中國也因人手、減產等因素麵對這方面的通脹壓力,新國進口的當歸頭等藥材的價格上升了約20%至30%。
「視出產地的情況,麥冬、玉竹、黨參價格也分別上漲至少30%。」
「正中平」董事彭桂山說,在新國售賣的中藥材大多只從中國進口,儘管遇到開採、種植問題,但由於目前還有存貨,因此零售價不會明顯攀升。
他透露,根據以往經驗,當年如果售價上漲,就會引來更多的種植商入場,隔年供應多了也就自然把價格拉下。
另據了解,目前本應為進貨旺季,但擔心疫情生變,受訪商家至今不敢囤年貨。
在雅柏中心三樓的「老闆娘」海味補品行負責人辜亮銨告訴記者,疫情至今行情仍舊一般,商家擔心銷量,不太可能大幅漲價。
「目前各種海味的零售價都平穩。」
紅馬(四馬路)貿易參茸海味發行的蔡水炎(52歲)受訪時則說,往年這個時候,商家們陸續開始大批入貨,準備農曆新年的賣市。
「我們至今還是按兵不動,不知道過年的銷售行情會怎樣。」
此外,在疫情反覆的情況下,一些聚會限制也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商家擔心過年期間外出或在家聚會的人數沒有進一步放寬的話,也會直接影響海味的銷售量。
他也說,運輸緊張不但讓採購價上升,船期也從原本的一周左右延長至10至14天,但增加的成本都由商家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