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一個土地面積僅為728平方公里的城邦島國,比香港土地面積還要小。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的總人口為568.6萬,人口密度達781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但新加坡的居民房屋自有率高達91%,近八成的新加坡居民擁有自己的房屋,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國土
這不得不說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能有這麼大的成就得益於新加坡政府施行的組屋制度。
所謂組屋模式,政府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強力控制及巨額財政補貼,即政府通過投資建造組屋,並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國民,幫助居民實現居者有其屋。
再說一下什麼是組屋。
組屋,全名組合房屋,也就是公共房屋,相當於我國的經濟適用房、香港的公屋。當然,能夠購買組屋的資格只有新加坡公民。

組屋
新加坡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歷史根源。
自二戰不久之後,新加坡被授予自治權。但新加坡的住房短缺問題,在戰前就已經存在,戰爭所帶來的破壞,使得問題更加嚴重。
這從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的報告中便能發現:新加坡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貧民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
在1959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贏得競選活動,並組成新民選政府,便針對住房短缺問題開展行動,於1960年通過建組屋發展法令,成立建屋發展局,全面負責新加坡公共住房的建設與管理。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1961年,建屋發展局制定並開始實施五年建屋計劃。
1964年,建屋發展局宣布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並推行住房自由化政策,通過補貼優惠等政策鼓勵中低收入家庭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組屋。
1965年創辦中央公積金制度,並成立中央公積金局,並於1968年居民可用公積金帳戶還組屋房貸。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對購房需求劇增。在國家不斷加大組屋供給的同時,大量家庭也實現了買房的夢想。
至1969年,已建設完成10萬套組屋,到這個時候約有49%的人口住進組屋。
從70年代以後,政府在不斷加快組屋的建設,加大住房供應的同時,也在不斷解決伴隨出現的住房問題:配套設施、環境綠化、舊房改造、家居裝修等。
在滿足居民對住房需求的同時,也在提高居民的住房舒適、滿意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比如為提高房屋利用效率,2009年在市中心丹戎巴葛建設帶有空中花園的50層摩天組屋——達士嶺摩天組屋,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大量的公共空間和綠化。因此在2010年還獲得美國芝加哥高層建築和城市住區理事會頒發的「最佳高層建築獎」。

達士嶺摩天組屋
經過長達六十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新加坡在住房領域走出自己的發展特色,近八成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同時,對目前的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鑑模式,可以幫助中國在解決住房問題上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時間和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