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看醫生,是健康還是不健康呢?(海峽時報)
活得健不健康難以評估
新加坡不久前獲選為健康長壽的「藍色地帶」(Blue Zone),但要新加坡人長期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單靠免費體檢等預防醫療服務是不足夠的。
衛生部長王乙康上個月在新加坡經濟政策論壇上宣布:
為實現「藍色地帶3.0」的目標,讓健康習慣發展為新的規範和生活方式,政府正考慮按個人生活方式適當與否,來區分終身健保計劃的保費多寡。
2015年推出的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是一項全民醫療保險計劃,讓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到公共醫院接受津貼治療時,負擔得起基本費用。保戶不必申請就會自動納入計劃,而且終身受保。
終身健保的保費是由獨立於政府的專業精算師,根據各年齡層的健康風險制定的。
衛生部數據顯示:
從2016年至2019年,終身健保收取的保費總值75億新元,其中44億元來自保戶,31億元來自政府提供的各類保費津貼和援助。

終身健保讓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到公共醫院接受津貼治療時,負擔得起基本費用。(海峽時報)
目前,患嚴重疾病的人在受保的首10年必須支付多30%的保費,因為他們長期就醫的機率較高,保險也會賠付更多。
若按照同樣的邏輯,那些生活不健康(少運動、愛抽菸、愛喝酒)的人,晚年患病的機率肯定比普通人高,他們是不是也應該一開始就支付更高的保費?
保險業者也會「挑客」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擔任健康干預和政策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的黃慧琳副教授提醒:
「概念看似很簡單,但實施起來可能很棘手。」
她在今天(11月23日)刊登於《海峽時報》的文章中解釋,終身健保採取的是全國分擔風險(risk-pooling)的機制。所有新加坡人不論健康與否,都必須支付保費,為有醫療需求者提供充足資源。
目前按年齡層區分保費的做法,可避免出現「代際交叉津貼」的情況,即年輕人為年長者「買單」,變相承受人口老齡化的經濟負擔。

如果不按年齡層區分保費,年輕人可能得承受人口老齡化的經濟負擔。(聯合早報)
黃慧琳指出,如果保險業者允許生活不健康的人購買更多保險以「未雨綢繆」,不健康保戶的人數將不成正比,導致保費飆升。
相反的,一些保險業者也可能根據健康行為來「挑選」保戶,例如為參加低風險運動的人提供「註冊獎金」,以避免擴大受保範圍。
不是每個人都會「據實以報」
更重要的是,健康行為要如何測量?
黃慧琳強調,運動和飲食都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指標。運動量可以用計步器等穿戴設備測量,但要監督飲食是否健康,還得靠保戶主動上傳三餐的照片,既耗時又不準確。
一些保戶可能只選擇上傳健康食物的照片,或刻意省略零食和夜宵的照片。

運動量可用計步器等穿戴設備測量,但飲食是否健康要如何監督?(聯合早報)
此外,低收入家庭可能負擔不起昂貴的低糖低鈉健康食品,而選擇便宜又方便的加工食品。難道要因為他們吃得不健康,而「懲罰」他們支付更高的保費嗎?
黃慧琳建議,如果政府的目標是減低保戶的整體健康風險,或可考慮另一個更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在保戶完成若干次運動後,為他們提供健身房或游泳池的會員費折扣。

ActiveSG健身房的會員費為每月30元。(聯合早報)全國分擔風險依然是關鍵
在紅螞蟻看來,「保費看人而定」的概念,其實跟汽車保險有點相似。如果司機安全駕駛,沒有發生交通意外,隔年的車險就會比較便宜。
儘管其他國家已有實施類似政策的先例,例如有歐洲保險業者為每天步行超過一萬步的保戶提供更低的保費,但這類安排可大可小,可繁可簡。
尤其當人們先天身體條件不同、後天口袋深淺不一,再加上高通脹與大環境的壓力,更容易觸及敏感的神經。
如果有先天疾病的人必須頻繁求醫,卻得支付更高的保費,對他們也不公平。
隨著政府和保險業者掌握更多數據,日後或有辦法更細緻地評估保戶的生活方式,包括是否按時看診。
但如何測量這些健康生活指標將會是一大挑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願意使用相關的政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