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少時跟著哥哥在街邊擺攤賣煮炒,73歲攤販自立門戶賣2元炒飯炒河粉,營業20多年只漲價一元,靠著薄利多銷維持生計。
馬松胡當年在哥哥於美芝路開的煮炒攤打工,直到政府在1970年代讓街邊小販遷到小販中心,當年22歲的他才申請了小販執照,自立門戶,先後在多個小販中心賣過酒水飲料、煎蕊、菜頭粿和蚝蛋等美食。

馬松胡(右)與妻子在白橋巴剎熟食中心賣3元炒飯和炒河粉。
約20年前,馬松胡與妻子遷入白橋巴剎熟食中心,重拾老本行,開檔賣炒飯和炒河粉。
他告訴《新明日報》,作為第一代小販,攤位租金低廉,因此營業至今,他們只漲價兩次,每次漲5角,如今一份炒飯或炒河粉的售價一律為3元。即使去年遭遇雞蛋缺貨,一個雞蛋價格一度飆升至5角,餐點價格依舊不變。
「我們最早是賣一份2 元, 最近一次這裡是組屋區,我們也不能賣得太貴,實在沒辦法才會考慮漲價。」
馬松胡透露,許多顧客擔心他們會虧本。

3元炒飯和炒河粉。
「我們不會沒有賺,只是成本上漲,賺得越來越少。我們生活節儉,兩個孩子也會給零用錢,別人起價是別人的事。」
他當年跟著哥哥擺攤時,是從晚上10時營業到凌晨5時,如今他將自己的攤位命名為「通宵炒飯」。由於習慣下午工作,夫婦倆會在下午1時營業至晚上10時。
「孩子叫我們減少工作量, 但我打算繼續做到不能做為止。每個星期三休息日, 就和妻子去芳林熟食中心找美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