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供應有限 原本新加坡每年容許0.25%的汽車數量增長,而新政之後甚至將私人汽車及機車數量增長降至0%,顯示新加坡改善交通的決心。
2040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諮詢小組昨日提交了建議報告給政府,在三大方面提出九大策略,鼓勵更多人使用公共運輸和共享交通工具,或步行及使用個人代步工具等活躍通勤。

由交通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領導的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諮詢小組在15日上午在記者會上,介紹了建議報告的內容。
15人諮詢小組提出了要在未來約20年,為全體新加坡人打造一個健康和安全的「20分鐘市鎮、45分鐘城市」的願景。
要實現這個目標,小組建議進一步提倡公交、活躍通勤及共享交通模式,讓所有往來最靠近的鄰里中心的路程少過20分鐘;尖峰時段每十趟就有九趟路程少過45分鐘,讓乘客平日平均可省下約15分鐘。
第二是打造一個可滿足所有國人特別是年長者、殘障者以及有年幼孩子的家庭需求的交通系統。
第三是提倡健康生活和安全路程,打造更宜居的新加坡。這包括為行人、騎士和公交乘客提供更多空間,並減少陸路交通相關的傷亡事故,努力實現「零意外」的環境。
獅城交通概況:系統先進,交通繁忙!
目前新加坡人口有560萬,較2000年增長達40%。全國約有100萬輛汽車,當中有逾60萬是私人汽車和計程車如Uber等。
新加坡有12%土地是道路,但數字在全球來說已算頗高。

交通繁忙 荷蘭導航公司TomTom公布的全球城市交通繁忙指數排名,統計了人口達80萬或以上城市的交通擠塞情況,排名愈高,代表繁忙時行車所需時間較正常時間愈長。結果顯示新加坡排第55位,交通繁忙時需多用34%行車時間到達目的地。
儘管新加坡鐵路系統頗為先進,效率也高,但近年事故頻頻,的確降低市民使用的意欲。
有見及此,新加坡政府亦積極建設和改善公共運輸服務。過去六年有41個新增的火車站,增加了30%。而陸路交通管理局亦計劃斥資20億新元,建設新鐵路,並動用4億新元,改善現有基建,以及投放4億新元加強巴士服務。
獅城交通治理:兩大措施!
擁車證
為了限制車輛,解決交通擁堵。從1990年開始,新加坡則對車輛實行定額分配製。
按照規定,個人在購買新車時,必須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請,投標購買一張有效期為10年的擁車證。10年期滿後,駕車者無論是繼續用車還是另購新車,都必須支付另外一筆費用。

今年第一輪擁車證公開投標活動已於1月9日中午結束,除了摩托車組成交價下滑外,三大汽車組別的擁車證成功標價都全面上漲:
A:中小型汽車擁車證成價微升419新元,報25,920新元;B:大型及豪華車組(B組)成價則增加1,199新元,報32,200新元;
C:貨車和巴士組(C組)成價大致不變,只微升1新元,報27,002新元;
E:一般用於註冊B組車款的公開組(E組)成價上升1,100新元,報32,909新元;
D:機車組(D組)則是成價唯一下滑的組別,在這回投標活動中跌了179新元,報3,610新元。
新加坡政府對於擁車證的發放只會越來越嚴格,這也是大多數人選擇公共運輸的重要原因。
ERP系統
ERP系統是公認的維持新加坡交通順暢的「最大功臣」。同時,新加坡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引進ERP系統的國家。
新加坡所有車輛都裝有電子信息卡。車載閱卡器是固定於汽車內或摩托車上的收費器,與每輛車的車牌號對應。駕駛者可以在公共運輸「一卡通」中充值後插入自己的閱卡器內,閱卡器將顯示一卡通內餘額和駛過路段收費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新加坡ERP系統自實行以來,已經有了諸多改善。最早的時候,只要在電子公路收費時間內進入繁忙路段的車輛,都要「論次收費」,難以根據實際車流量來進行即時調控。
隨著技術的發展,ERP也越來越靈活了。近幾年來,已經可以根據車輛平均速度來調整收費標準,平均車速快時則少收,平均車速慢時則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