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5日訊)天然大理石變成人造「石英」,8600個骨灰瓮牌匾被人「魚目混珠」!
翡瓏山部分骨灰瓮遷移到蔡厝港後,有家屬發現牌匾材料從大理石變成人造石英,家屬感到不滿,逐向國家環境局投訴。
《海峽時報》報道,早在今年6月就有家屬懷疑,親人的骨灰瓮從翡瓏山遷移到蔡厝港的骨灰甕安置所後,刻寫親人姓名和貼示照片的牌匾材料似乎跟以前不一樣。
蔡文福(67,退休老師)受訪時指出,父親蔡偉濤(音譯)在1981年去世後的骨灰瓮牌匾是使用白色大理石所造,所以家人都以為遷移後的新牌匾也會使用大理石。

蔡文福(譯音)發現父親蔡偉濤的骨灰瓮遷移到蔡厝港安置所後,其牌匾從大理石變成了人造石英。(《海峽時報》)
他說:「我們發現新牌匾的質量很差,並不像是大理石。」
於是他在6月向環境局投訴此事,後來他的妹妹和妹夫也證實他的懷疑不無道理。
蔡文福的妹妹與妹夫是在澳洲經營大理石工廠,這兩位行家回到新加坡,前往父親的新骨灰甕安置所一看,便看出有關牌匾並非天然大理石所制,而是人造材料。
環境局受詢時指出,接到這戶人家的投訴後,就把牌匾的樣本送去化驗,結果證實,在1萬3000個從翡瓏山遷移到萬禮和蔡厝港的骨灰翁當中,有8600個牌匾是使用石英製造,只有4400個是使用天然大理石製造。
根據協議,受委任的承包商理應使用大理石設置這些搬遷後的新牌匾。
建屋發展局是在2013年宣布拆除翡瓏山骨灰甕安置所和兩個私營殯儀館,環境局在去年6月30日結束骨灰瓮認領登記工作,在1萬7000個認領登記中,超過85%同意遷移至萬禮和蔡厝港的政府骨灰甕安置所。
環境局將為家屬還原大理石牌匾。
資料庫:什麼是石英?
由二氧化矽所組成的造岩礦物。分為低溫石英和高溫石英二種,又可分結晶質、隱晶質和碎屑性三大類。一般為無色或白色,因含雜質而呈各種顏色,如水晶、乳石英、紫水晶等。可作飾物、磨料及玻璃等工業原料。
一般人很難區分大理石與石英。
專家指出,人造石英並不一定就比大理石便宜。
負責生產紀念碑產品的蔡厝港大理石公司指出,大理石與石英的主要差別在於自然與人造之別,石英的價格不一定會比大理石低等次,公眾一般會選擇大理石製造牌匾,是因為這是傳統上使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