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他堅持每年勤懇植樹,推動綠化運動;50多年,一個國家由荒地變「花園城市」,再到「花園中的城市」。
曾經的新加坡是一片荒蕪之地,居住環境惡劣。20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提出「綠化新加坡、建設花園城市「的構想,50多年來,國民堅持實踐綠化運動,才有了如今的「花園城市」的美譽。


在建國之初,李光耀就致力於將新加坡打造成為東南亞的綠洲。他說,只要有了清潔、綠色的自然環境,國外的商人和遊客就會願意到新加坡來投資。
1963年6月,李光耀在新加坡荷蘭村種下了一棵黃牛木,開啟了長達50年的全國植樹運動。從此,這位新加坡的首席園丁每年一有機會就會在全島各處,種一棵樹苗,數十年如一日。

儘管城市化的劇烈發展和人口激增,新加坡始終將綠化擺在第一位。在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新加坡政府仍然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綠地的指標,並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綠地,插縫綠化。


垂直綠化案例 -- 新加坡花園酒店Parkroyal Hotel
城市建築大量採用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綠色植物可以爬滿牆壁,長在人行天橋、馬路和高架橋上。李光耀曾說,「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樹和馬路邊的植物都移走,剩下的將是一個沉悶和難看的新加坡。」


屋頂綠化
為了滿足公眾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90年代初新加坡開始建設全島公園網絡連道系統(PCN);實施「綠色和藍色規劃」連接城市綠道和水流河道,以實現公園、綠色空間、開闊空間和閒置空間網絡化、一體化,為國民提供更多的綠色休閒場所。


多功能的公園連接網絡(PCN)是新加坡應對人口劇增和城市化加劇、建設"花園裡的城市"的重要規劃舉措。

新加坡"活力Active、美觀Beautiful、清潔Clean"ABC水計劃
新加坡還邀請了許多日本景觀建築師,來設計建造專業的綠化公共場所。其中,有一位建築師領導了當地幾項著名的景觀設計,包括新加坡植物園的再造、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和巴西立公園。

新加坡植物園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

巴西立公園
要真正建立一座花園中的城市,不僅要有無處不在的綠色的熱帶森林景觀,更要讓人們產生對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社區歸屬感和擁有感。
自1971年起,新加坡每年都舉行植樹節和清潔綠化活動月;始於2005年的「花開社區」項目讓企業和公眾參與社區、學校、醫院和辦公區域的花園建設,成果顯著。


「花開社區」——社區園藝節競賽
各種專業和職業背景的人士組成園藝愛好團體和互助社交網絡,交流合作和共同美化維護社區花園,並得到了新加坡國家公園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


近年來,新加坡在環境教育上也不斷開拓新的舉措,其中最為人矚目的一項便是於2013年發起的「生態學校項目」。

「生態學校項目」是國際環境教育基金會在全球推動的五個環境教育項目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面向青少年的最大的環境教育項目,旨在幫助學校改善當地環境,節約資源並減少碳足跡。


新加坡的「花園中的城市」不僅是要延續「花園城市」建設,通過植物綠化美化城市,柔和冷硬的城市環境,更重要的是注重自然生態遺產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修復和提供適宜生物棲息的環境地貌。

藍耳翠鳥:新加坡八大珍稀翠鳥之一

黃腰太陽鳥:新加坡非官方國鳥
為了讓新加坡的綠化得以實現,整個政府都不遺餘力地為之努力。
2013年,新加坡政府耗費1600萬新幣,建造了亞洲第一座生態聯道Eco-Link@BKE,重新連接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和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讓野生動物能夠通過天橋,擴展棲息地、增加基因交流和存活幾率。


目前,新加坡有3900多個樹種、295種蝴蝶、117種蜻蜓,每年有360多種鳥飛到新加坡。新加坡的生物多樣性程度和自然保護區已相差不大,而且自然保護區就設在新加坡的中心位置。


2016年新加坡花園節作品
如今,新加坡市內占地20公頃以上的公園達到44個,0.2公頃的街心公園達240多個,在264條公路兩旁,種植大量花草樹木。如果把這些數字加在一起,那麼綠化占地面積約為420多公頃。
在2014年,91歲高齡的李光耀堅持出席新加坡的科技植樹節,這個一生熱心推動新加坡綠化的首席園丁說推動了50年的綠化運動,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讓新加坡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註: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