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正在十年動亂時期,李光耀無論走到何處,包括西安、延安、上海、廣州,都聽到當地革委會不斷譴責、批判「走資派」。
後來,李光耀知道,這個「死不改悔的走資派」,原來就是三落三起,後來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當時,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已撤銷,但保留黨籍,「以觀後效」。
回歸正軌的東方雄獅
李光耀在回憶錄這麼評價當時的中國:
「他們(中國)是這麼一個泱泱大國,有絕對的信心,只要有朝一日回歸正軌,登上世界首席之位是必然的趨勢。中國在重振文明之後會有怎麼樣的命運和發展,中國人誰也不會懷疑。
這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延續了4000年不曾間斷的悠久歷史。我們這些過番客,斬斷了自己的根,尋覓另一種氣候另一片土壤重新紮根,欠缺得正是這種自信。
而我們(新加坡)對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老是想著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裡,命運將會做出什麼安排。」
讓中國回歸正軌的,恰恰就是「走資派」鄧小平,以及他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也造就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李光耀在見到中國改革開放實實在在的成績之後,必定感覺與當年「農業學大寨」這些「騙局」形成太大的落差。這也許是他如此推崇鄧小平之原因。
他這麼評價鄧小平:「鄧小平是我所見過的領導人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儘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卻是人中之傑。」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不會騰飛,在國際上的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也必定遠遠不似今天的頻繁和深入。
對內,改革開放讓中國在一兩代人短短的時間內從貧窮落後的第三國家飛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八億人脫貧,三億人成為中產階級,百多家中國公司成為世界500強,這是在1978年不敢想像的。
對外,改革開放讓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進入國際市場,降低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質量,「一帶一路」的實踐還會進一步提高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
這一切,改變了至少兩代人的命運,更是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正是因為有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才有了新中兩國在經濟、科技、人文、教育等領域合作的基礎和條件,否則,中國不會成為新加坡的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也不會成為中國的最大外來投資來源國,在新加坡也不會有這麼多來自中國的高素質新移民、專業人才、高水平留學生、高素質工人。
這一切,都源自鄧小平的高瞻遠矚以及政治魄力。
近幾年來,中國領導人多次在各種國際國內場合表達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我們堅信,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利於國際分工與合作,有利於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是多贏的局面。
謹此向「改革開放」致敬!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