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四大族群,主要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人。其中華人占新加坡總人口的74.2%,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他們的祖先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區。
而馬來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占總人口的13.3%。他們屬於蒙古人種,身材不甚高,膚色淺褐。
第三大族群印度人占新加坡總人口的9.1%,主要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歐亞人相對較少,占新加坡總人口的3.3%。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亞洲和中東地區。
除了這四大族群,新加坡還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如歐洲人、阿拉伯人、非洲人等。每個族群都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社會活力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細分,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族群,被稱為土生華人。
新加坡土生華人,也被稱為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亞(當今馬來西亞)的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華人後裔。他們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所生的後代,大部分原籍來自中國的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

在新加坡,土生華人社群是主要的社群之一,他們大多是19世紀定居於檳城和新加坡這兩大貿易港的中國商賈的後代。男子叫峇峇, 女子則被稱為娘惹。

土生華人的文化遺產展現了他們不斷適應和融合土族文化的過程。他們的文化習俗、建築風格和食物都融合了中華文化和東南亞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如今,土生華人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彩,融合了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文化元素,展現了獨特的東南亞混合文化特色。

土生華人的建築風格和家具設計別具一格。他們的建築常採用新古典主義歐式風格,內部裝飾則充滿中式風格,木製家具、屏風、無釘樓梯和天井等元素隨處可見。這些家具和建築不僅美觀實用,更是土生華人文化身份的象徵。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土生華人的傳統習俗和節慶活動也極具特色。他們的婚禮通常非常隆重,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其中新郎新娘的著裝,也是一種獨特而富有文化融合特色的表達。

新郎的服飾可能是長袍馬褂,這種清末民初的中式服飾,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韻味。同時,由於峇峇大都從事貿易並接受英國教育,新郎也可能選擇穿著西裝,展現出一種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交融的風采。

而新娘的婚服則更加精美與獨特。她們通常會穿上傳統的鳳冠霞帔,這是一種充滿喜慶氛圍的中式禮服,以紅色為主色調,寓意著吉祥與幸福。新娘的婚服還融入了馬來人推崇的吉祥色土耳其綠。
新娘還會在衣裙上加上一片綴滿金飾和鑽石的衣領,佩戴馬來式、華人式和歐式黃金珠寶項鍊以及精緻華麗的墜子,彰顯其獨特的身份和魅力。

此外,土生華人的食物也是其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融合了中華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風味。土生華人的食物在口味和烹飪技巧上深受中華飲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吸收了馬來人的飲食元素,從而創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混合風味。

娘惹糕是土生華人非常喜愛的食品,從福建的九層糕演變而來,它加入了椰子、木薯、班蘭葉和砂糖等當地食材,口感豐富,甜而不膩。
土生華人的菜肴常使用熱帶地區的獨特食材,為菜品增添了別樣的風味。他們擅長使用各種香料和調料,如椰奶、香茅、檸檬草,咖喱、辣椒醬、魚露等,使得菜肴味道濃郁,層次豐富。同時,他們也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和擺盤藝術,使得土生華人的食物不僅味道美妙,在視覺上也極具吸引力。
娘惹服飾也是土生華人獨特文化的一種體現,色彩上豐富多彩,既有中國傳統的大紅、粉紅,也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娘惹服飾保留了馬來傳統服裝的某些特點,但同時又融入了中國的元素。例如,常見的長衣(Baju Panjang)就演變自馬來人的長罩袍(Kebaya Labuh),但在設計上受到了中國服飾的影響,加入了繡花、花邊等裝飾元素。

此外,蕾絲在娘惹服飾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1900至1950年代的娘惹服飾中,蕾絲被視為高貴身份的象徵。
作為娘惹服飾的一部分,娘惹鞋子是峇峇娘惹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品,更是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傳承載體。娘惹鞋子的設計獨特,常常採用精美的刺繡和裝飾,展現出一種優雅而高貴的氣質。

鞋子的材質多為絲綢、緞子等高檔面料,製作過程中融入了中國的刺繡工藝和馬來傳統的圖案設計。娘惹鞋子的圖案豐富多樣,常見的有花卉、鳥類、蝴蝶等自然元素,寓意著吉祥、美好和幸福。
如果對新加坡的峇峇娘娘惹文化感興趣,有兩個地方可以參觀。一個是位於政府大廈附近的峇峇娘惹博物館,這裡會比較系統介紹峇峇娘惹的文化。

另一個則是位於歐南園旁的私人博物館,主要展示的峇峇娘惹的日常生活,這個是需要提前預約的。

「新加坡眼」APP丨來源
簡瑪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