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旅行日記(五) ——收官篇

2020年02月13日   •   5814次閱讀

隨之映入眼帘的這座是愛琴橋

這座橋俗稱大馬路橋,是一座拱橋,同樣也是新加坡河上的第一座橋樑。目前的橋樑建於1929年,長46米,寬25米,以印度總督額爾金(Lord Elgin)的名字命名,橋兩端的道路分別命名為橋北路和橋南路。

愛琴橋是新加坡重建次數最多的橋樑。從最早時的木橋,發展到鐵橋、混凝土橋,至今已在同一地點重建了5次,名稱也從比森門橋、湯申橋到今天的愛琴橋。愛琴橋上的燈和圓形浮雕別具特色,深受人們喜愛,是由義大利知名雕塑家雕刻而成。為了方便行人通行,1991年在橋的下方修建了兩條通向橋南路的地下通道。愛琴橋附近環境靜謐優雅,很多人都喜歡坐在橋頭附近的凳子上靜靜的沉思或者捧一本書閱讀,單單是坐著就有一番樂趣。優雅的愛琴橋到了傍晚時分在各種燈光的效果下,顯得色彩紛呈、優雅無比。橋上五顏六色的燈光將新加坡河也裝扮得多姿多彩。

遊船途中,看到了這座新加坡的最高建築。

這座建築是共和大廈,前面為大家介紹過。

再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座是加文納橋

加文納橋於1870年通車,是橫跨新加坡河唯一的一座懸索橋,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依然保持原始風貌的橋樑。它連接著新加坡河北岸的行政文化區和南岸的商業區。

加文納橋建成之初叫做「愛丁堡橋」,作為對愛丁堡公爵到訪的紀念。之後更名為加文納橋,是為了對最後一位印度任命的海峽殖民地首長威廉士·奧佛爾·加文納爵士表示尊敬。加文納橋長79.25米,寬9.45米,最大跨度為60.96米,現在作為一座人行橋。從建成至今,這座加文納橋一直保留了最初的風貌,未被重建或者修改。1990年在橋身上增加了燈光設施以突出在傍晚橋樑的美觀度,因而也成為戀人樂於流連的浪漫之橋。

安德遜橋是新加坡市中心的一座公路大鐵橋,靠近河口,於1910年開通,連接南岸的珊頓道金融區與北岸的政府大廈。大橋長70米,寬28米,得名於總督安德遜,並由安德遜親自主持開幕儀式。安德遜橋中間是雙向的車道,兩側是人行道,兩端有裝飾華麗的拱形鐵門,讓人清晰的知道大橋行程的開始和結束。

安德遜橋已經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大橋之一,對於緩解交通起到了巨大作用。關於安德遜橋還有一段讓人感覺血腥的歷史,當時在日本占領新加坡期間,幾個罪犯的頭顱曾被掛在橋上來恐嚇新加坡的人們,防止他們無法無天的造反,讓人不得不承認日本侵略者的殘忍。

安德遜橋是一個鋼鐵與石灰石完美地結合的橋樑。無論在清晨的晨曦中,還是夕陽西下的晚霞里,白色的拱形鐵架總是時刻舒展著優雅的身姿,讓人感嘆它的美麗。

它是橫跨新加坡河的一座公路橋,跨越了新加坡河河口,連接著北岸的濱海藝術中心與南岸的魚尾獅,於1994年開始建設,1997年建成通車。這座橋長260米,寬70米,雙向各四條車道,兩側是人行道。濱海橋上面供車輛和行人通過,橋下則為來來往往的船隻提供便利,每天都是車來車往,遊人不斷。它是新加坡一座新建的大橋,也是最好的景點之一,尤其適合晚上觀賞。到了晚上,大橋上的路燈閃閃發亮,大橋下面的橋拱也會呈現出鮮艷的紅色,大橋兩岸的建築也時刻閃爍著光芒。整座大橋和周圍的建築融為一體,顯得極其嫵媚多姿。

除了以上為大家介紹的這幾座橋之外,橫跨新加坡河還有一座螺旋大橋。不過呢很可惜因為時間的原因,此行我沒有機會親自體驗它了。在網上找了幾張圖片讓大家看看。

螺旋大橋又稱為「雙螺旋大橋」,坐落在新加坡河入濱海灣處,於2010年建成通行,是一座連接濱海中心和濱海灣的人行天橋。大橋是由澳大利亞建築師和工程師設計,連接了新加坡的商業區、文化區和娛樂區。

螺旋大橋為世界上首座雙螺旋人行橋,長280米,寬6米。雖然不是很長,但是卻是一座頗具創意的大橋。設計人員受DNA結構的啟發,橋樑想要體現的意義是「生命與延續、更新與成長」,設計理念是讓大橋呈曲線顯示,同兩端的人行道連接在一起。螺旋大橋上設有頂篷,可以遮陽庇蔭,應付熱帶氣候。橋身上刻有CGAT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著組成DNA的四種基本鹼基:胞嘧啶、鳥嘌呤、腺嘌呤和胸腺嘧啶。

到晚上,這些字母就會分別變成紅色和綠色,顯得絢麗無比。螺旋大橋上還設有可讓行人休息或眺望市景的圓形瞭望台,也是水上運動和煙花表演的最佳觀景台。

大家看到的這座建築是新加坡劇院。

站在遊船上欣賞著遠處的魚尾獅公園,

還有對面熠熠生輝的新加坡摩天輪(沒開)。

短暫的新加坡河遊船項目結束了,我們在魚尾獅公園附近的碼頭下了船,看白天的濱海灣。

我站在如此近的距離觀看魚尾獅像。

大家還可以在這裡購買魚尾獅形狀的雪糕

接下來我們前往濱海灣花園。

濱海灣花園以及它旁邊的濱海灣·金沙酒店這片區域其實是後來填海造陸填出來的。在2010年濱海灣·金沙酒店開業之前,這片區域是海水。

濱海灣花園是於2012年6月29日隆重開幕的。第三篇我已經向大家介紹過這裡了,所以今天我就不再重複介紹了。由於那天晚上參觀這裡的時候因為時間的緣故沒能登上連接擎天大樹之間的空中步道,所以今天特意來這裡補上。

站在空中步道上仰視濱海灣·金沙酒店

遠眺眼前的新加坡摩天輪

從空中步道下來以後,來到了植物冷室。

大家在照片里看到的那兩個建築就是植物冷室

濱海灣花園的植物冷室包括兩個玻璃生態區:「雲霧林」(占地0.8 公頃)和「花穹」(占地1.2 公頃)——冷室還原了熱帶山地地區涼爽潮濕的氣候和地中海及半乾旱、亞熱帶地區涼爽乾燥的氣候。這些地區都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棲息地,許多植物物種面臨著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的威脅。植物種植數量約8.7萬柱,包括4百種品種類。兩個冷室也是可持續發展工程學的代表項目,採用一系列先進的技術,提供具備能源效益的製冷解決方案。

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沒能進到裡面。如果大家要是來的話,不妨進去參觀一下哦。

接下來我們前往小印度。

小印度是新加坡的印度族群的聚集地,就仿佛是一個印度的縮影,所以被稱為是小印度。特別是在一些節日的時候來臨,印度風情更加的顯著,這裡就像是一個金碧輝煌的童話世界。五彩的燈光和裝飾在街上到處都是。

也許很多人都有像我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新加坡會有這麼一個小印度呢?是因為在1819年,萊佛士爵士的船航行到了新加坡,在隨行的隊伍中有很多印度的助手以及士兵等等。他們就成了新加坡的土地上第一批的印度移民。再加上後來的移民以及繁殖等等,這裡的印度人越來越多,就成了這樣小聚居地。

一進入小印度,一股濃烈的辣椒氣味就會撲面而來。商店裡陳列著銀器、銅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寶、茉莉花環和絲製莎麗。

在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時間這裡是比較清靜的,但是周末就會很熱鬧。很多人都喜歡來到這裡吃飯購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