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 宜居程度年年都排在全球前列 綠化覆蓋率達到50% 園林面積占據國土的八分之一

走在新加坡的街道上 滿眼都充斥著醉人的綠色 道路兩旁蒼翠挺拔的樹木 樓房側牆爬滿的青藤和綠葉 仿佛一切可生長植物的角落 都遍布著綠色的蹤跡

那麼新加坡是如何打造綠色城市花園的呢?
1 綠化從無到有 新加坡在獨立前 是一個雜草叢生 多沼澤而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 在1963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 為了吸引外商投資 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提出了建設花園城市的構想

他對民眾宣傳綠化理念 親自植樹帶動全民參與 綠化道路、建設公園 並把11月6日定為植樹節 從1965年建國以後 新加坡的城市綠化規劃的更加具體 儘管國土面積狹小 新加坡政府仍堅持保留10%的土地 用來建造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政府規定人均8平米的綠化指標 並要求見縫插綠 大力發展城市空間立體綠化 不斷提高新加坡的綠化覆蓋率

在短短的20年後 新加坡就從一個髒亂落後的南洋小島 變成了處處有綠茵 鮮花開遍野的國家 一直到現在 新加坡政府還在不斷堅持綠化行動 對各個公共場所的綠化位置 面積、標準等 都設立了明確規定
2 推廣「垂直綠化」 進入21世紀後 新加坡政府認為綠化程度還不夠 要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 必須做到讓民眾「開門見綠」 只有地面綠化是遠遠不夠的 從而提出了「垂直綠化」的概念 努力打造空中花園

各個政府部門聯手合作 用稅收折扣等優惠政策刺激 鼓勵開發商和建設商在大廈的垂直牆面上 種植密集的綠色植物

除此之外 國家公園局還設立了「花園城市基金」 用於公園建設或垂直綠化項目 資金主要來源於開發商 非政府機構以及個人贊助等
3 全民參與綠化 新加坡所有居民 都會參與一年一度的植樹活動 各居住小區、學校 企業都有自己養護的綠地 政府所有的綠化工程 都會徵求市民的意見和建議

政府還鼓勵民眾自己購買樹苗和花種 在公共住宅區、學校、醫院的公共草坪 或私人住宅區的路邊草坪 種植自己喜歡的花卉、蔬菜 藥草、香料和果樹 建立自己的「社區花園」

社區會不時舉辦園藝課 鄰居之間會互相請教花藝 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更促進了社區的和諧
4 打造樹梢步道 新加坡政府在南部山脊打造了 一條全程9公里的樹梢步道 連接了南部的4個公園

由高聳入林的鋼筋支柱 撐起的近兩米寬的過道 仿佛林中的立交橋 不時會見到人們在上面悠閒地散步、慢跑 或騎自行車經過 樹梢步道和一條長達150公里的環島走道 連接了全島的主要公園和自然區 為民眾提供了一個 置身於綠色中的健康休閒空間

樹梢步道不僅可以 方便園林工人對植物進行養護 還為民眾穿梭於各個地點提供了捷徑 一些學校還會帶學生來這裡上體育課 把它稱作「城市綠肺」再合適不過了
5 嚴格的法律法規 新加坡的綠化法制健全 賞罰分明 在新加坡想砍樹基本不可能 必須經過重重申請 之前有個置業公司未經允許砍了一棵樹 被罰了78000新幣

各種建設工程的綠化規定 更是非常嚴格 沒有綠化規劃 任何工程都不得開工 而綠地的百分比 樓房距離馬路的距離等 都有詳細的數據規定

如果對綠化做出了貢獻 政府會對個人或組織提供獎勵 比如頒發獎金、授予榮譽等
6 權責分明,責任細化 新加坡有關園林綠化的組織機構非常多 每個單位都有各自負責的具體項目 國家公園局有800多名工作人員 負責不同的工作任務

每一棵樹都有編碼檔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劃分 有專門的「樹醫生」每周為樹看診 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對於民眾關於綠化的意見反饋 工作人員總是會認真傾聽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