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跨文化交流的鑰匙——用翻譯築橋的郭寶崑

2023年02月24日   •   5301次閱讀

▲堅持實踐多元文化的理想主義者郭寶崑

2022年3月19日我應吾廬俱樂部之邀,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做了一項專題講座,題為「郭寶崑翻譯劇本的重大意義」。因疫情關係,講座在線上進行,現場聽眾人數只限受邀嘉賓,現場及線上觀眾總共有數百人,反應還算不錯。

郭寶崑是新加坡重要的戲劇家與公共知識分子,2002年9月10日因病去世時僅63歲。今年正好是他逝世的20周年,雖然講座並非正式紀念活動,我且以報告當獻禮,表達對郭先生的敬意與思念。

講題取自我多年前一篇以寶崑翻譯劇本為專題的文章。寶崑過世不久我受邀參與《郭寶崑全集》的編輯工作,全集範圍不小,涉及寶崑生前多方面的貢獻成果,篇幅多至10集分冊,我被分配擔任「翻譯劇本」分冊的責任編輯。

戲劇非我本行,全集總編輯柯思仁教授或許是因為我與寶崑曾有過從,而且擁有相當的翻譯工作經驗,就把任務交給了我。我也因與寶崑及其夫人吳麗娟的交情,欣然接受下來。

在編輯工作的過程中發現郭寶崑諸多戲劇作品,尤其選擇外國經典佳作來翻譯、演出,流露出深切的人文關懷,還配合其堅持的多元文化理念,始終貫徹著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跨文化的交流。這也讓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具有深度的翻譯在多元的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裡,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在他多部劇本當中有七部:《考驗》《黑魂》《高加索的母親》《搭錯線》《亞答屋頂瓦屋頂》《島》與《放火的人》是從其他語文翻譯過來的譯作。除了《亞答屋頂瓦屋頂》是從馬來文原劇直接翻譯過來,其他都譯自英文版本,《放火的人》原劇是以德文寫成的。將這些世界經典劇本翻譯成中文的目的純粹是為了當時演出所需。

▲1982年上演的馬來西亞劇本《亞答屋頂瓦屋頂》

顯然,寶崑寫劇本無論是原創或是翻譯都為演出而做,出版成書的並不多。他曾說自己顧忌出版劇本是因為「文學出版(與劇場演出比較)是相對持久的存照;對於不怎麼樣的劇作家來說,卻是低能的永遠的暴露。」其實,寶崑絕對不是「不怎麼樣的劇作家」,而且有多個劇目都可以列入新加坡戲劇史上的經典,因此他大可不必這般謙遜。這幾部翻譯劇本除了原著為英文的《搭錯線》和原著為馬來文的《亞答屋頂瓦屋頂》曾經通過某種形式出版,其他五部在全集分冊里都是第一次出版。

寶崑對他者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矛盾的化解,始終有著一股格外執著與深沉的關懷。他於2002年7月19日臨終前發給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一則電子郵件里寫道:「我最首要關懷的就是民族間與國家間持續的不了解/誤解,」覺得全球化不但沒有使文化之間達成諒解,隔閡反而加深。照他的看法,如果我們對自己國內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信仰了解不足,全球化就有如一顆「全球性的巨型計時炸彈……我們必然會使炸彈越來越大,讓導火線越燒越短、越快。」

此外,他也極力主張多元文化的理想,曾說過:「文化不論是二元或多元,越往深處想,你其實會發現它們之間是相通的,而且層次越深,聯繫就越緊密,越是停留在膚淺的層次上,就越顯得分離。換一種方式來說,你越是攀爬到這些不同文化的高處,就越能窺見原來它們的枝枝葉葉都相互倚偎,雖然莖、枝、干卻是各自生長的。我們現有的思考或藝術層次即如此——相當地分離。但如果你再往深處挖掘,根卻又相互交錯。往高處探索,枝葉也相互交錯。自然的,文化的互傳花粉在高層次發生,又於深層處吸納著同樣的滋潤。這就是多元文化之美。」

關注這區域多元文化模式的馬來西亞學者蘇密·曼達爾(Sumit Mandal)如此形容寶崑:「無論是用英語、華語或幾種語言並用,他的戲劇里對語言的探討,並不針對其一般所說的意義,而是將它當作表達不同文化和社會中微妙的空間。他在舞台上把握住普遍於新馬日常跨語文交流的竅門。他的劇作提出一種反抗官方所制定的刻板『種族』分隔的文化政治。」

學者兼劇作家柯思仁稱寶崑為「堅持實踐多元文化的理想主義者」,認為他以個人的生命全心全力實踐他多元文化的理想,擇善而固執,影響了許多同儕後輩。

《海峽時報》社論主筆詹納達斯(Janadas Devan)稱他為「新加坡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人物」,因為「沒有任何人對華文教育與英文教育兩種源流的世界,有那麼深遠的影響」。這樣的肯定來自新加坡英文媒體的高層,說明寶崑在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的耕耘還是有一定的收穫。

▲2002年,郭寶崑榮獲新加坡黃金輝總統(右二)頒發卓越貢獻獎

寶崑早年生長於中國河北,在新加坡受華、英雙語教育,後來赴澳洲攻讀戲劇,同時也建立了深厚、鞏固的多種語文兼多元文化的基礎和優越的條件,決定了他往後對翻譯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極度重視的態度;他於1965年到1967年間就翻譯了三部外國經典劇本:《每年這一天》(The One Day of the Year(Alan Seymour))、《高加索灰闌記》(The Caucasian Chalk Circle(Bertolt Brecht))、與《陽光下的葡萄乾》(A Raisin in the Sun (Lorraine Hansberry)),也在同個期間內搬上舞台。他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劇本創作《喂,醒醒!》卻是在1968年完成和上演。這先演出自選、自譯外國經典劇本之後,才演自己的創作劇本,在藝術發展中具有相當的合理性與重要的歷史意義。寶崑於2000年曾說:「如果我們不是追求原創,何必要來搞藝術?如果我們不學古今的經典,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原創的?如果我們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麼能看得遠?如果我們不想超越,何必攀登?……」

他始終堅持:在藝術上若要超越,要攀得高、行得遠,「原創」與「學古今經典」必然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以寶崑這種對人文、歷史的關懷,加上他多元文化的視角,翻譯成為必然、不可忽視的手段與途徑。

顯然,他自開始就對翻譯極為堅持與重視。他說:「假如能掌握多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其他語文,是更能夠從親身從事翻譯的過程中,去更深入領會他人寫作劇本的技巧。讀他人的劇本或者翻譯他人的劇本,正是寫話劇者吸取他人滋養的最佳方法之一。」

他於1970年代因在內部安全法令下被扣留,在監禁的四年期間,為了讓其他不通英文的獄友有機會閱讀韓素音(Han Suyin)新出版的英文著作《早晨的洪流》(The Morning Deluge),當年獄友中有人回憶起:「……寶崑便著手翻譯,每譯完一章,立即傳給我們閱讀,大夥兒十分興奮,一章一章精讀,甚至還抄錄保存。」他在獄中還努力自修馬來文,並於1981年將馬來劇本Atap Genting Atap Rembia譯成華文,他被釋放後華文版《亞答屋頂瓦屋頂》也很快搬上了舞台。

曾跟寶崑討論過新加坡的語文問題,他經常都說新加坡迫切地需要一個「翻譯局」來推動翻譯工作,促進各種族、各語文源流之間的溝通。1990年代他曾和一群學者及藝術家聯合向國家藝術理事會建議正式成立一個「跨越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的專門單位來促進溝通文化群體之間的了解。他平時跟人交往,常表現出愛護與重視擁有雙語、多語能力以及從事翻譯的人。雖然如此,他對於單語的人常以包容、諒解的態度來對待。新加坡有位知名畫家於寶崑逝世後追憶道:「我雖然是個只通英文的藝術家,寶崑從未因此輕視我、嫌棄我,每當我參加電力站的論壇時,常鼓勵我發言,也很重視我的觀點。」

▲郭寶崑促進跨源流交流

上世紀80年代我任《海峽時報》編輯時,曾應寶崑的邀請與通曉中英雙語的同事,一塊去參加實踐劇團的聚會,順便充當通譯,好讓文藝界不同語言源流的朋友們能交流和溝通。

1994年他還親自為當時在新加坡上演的百老匯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配譯華文字幕。當寶崑為「實踐戲劇訓練與研究課程」計劃一系列華、英雙語專題講座時,他堅持聘請專人擔任現場同步通譯員,目的是不僅讓更多人受用,而且還促進不同語文源流之間的對話和辯論。此外,寶崑常在許多論壇的場合儘量鼓勵不同語文源流的參與者能夠對話,有時,他甚至自告奮勇充當起臨時通譯。柯思仁回憶,1994年有一次在電力站研討會上因需要用英文評論,寶崑即刻幫他將稿子翻譯成英文。

據我所知,郭寶崑是新加坡唯一用華文和英文來創作劇本的藝術家,例如《棺材太大洞太小》與《單日不可停車》有華語及英語兩種版本。此外,他最具特色的創作要算是多語言的劇本,《尋找小貓的媽媽》與《夕陽無限》兩部戲裡各種新加坡通用的語言同時登場、構成多元社會活生生的現實圖景。

每當我回顧郭寶崑生前孜孜不倦地推動劇場藝術多元化、以及劇場外如公民社會交流活動的情況,都對他那宏大的遠見與願景而感到十分敬佩。寶崑對翻譯工作的堅持與實踐,利用它進行多元文化社會深度的溝通與交流,畢生力行不懈,貫徹到他整個藝術生涯。他那股鍥而不捨、擇善而執著的精神,值得後人深思和學習。

(作者曾任《海峽時報》雙語版主編、好藏之兼吳冠中美術館館長)

555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72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