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客心悄悄,常嗟歲序遷。」昨天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民間謂之與」小滿「相對應的」大滿「),是既忙於收穫果實,又忙於播撒種子的節氣。一邊收穫,一邊耕耘,雖然果實滿滿,又不會停滯不前,將之比作人生應有的態度再合適不過了。在這樣的時刻,說說我在新加坡做義工(國內叫志願者,海外的華語世界稱之為義工)的感受,也頗為應景。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做義工,也有服務社會,成就自己的滿足感,是為」大滿「。
1
慈善無處不在,義工人人可為
早聽說,新加坡除了有著卓越的精英教育,多元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水平等,在慈善方面的成績也很耀眼:每十名新加坡人中,有八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行善美德,而這些行善者投身當義工或捐贈的幾率也比較高。在2018年世界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報告中,新加坡排第七位,而在全球慈善環境國家排名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九,亞洲第一!
及至在新加坡生活了一年半的時間,我才發現,慈善團體和義工組織真的幾乎無所不在,其工作範圍涵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組織化、常態化、規範化,而且基本形成了一個近乎全民參與的體系,對新加坡的國家治理與社會和諧發揮獨特作用,成為推動社會公平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光慈善機構,全島大大小小就超過2000多間,從幫助殘障人士,貧困家庭,弱勢群體,到關愛流浪小動物,參與海洋保護和國際體育賽事的輔助工作,為文化團體、宗教團體、社會福利機構服務,為社會奉獻出自己的一點愛心,已成為在新加坡人和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人的一種自覺。
這裡的義工,也分為幾種。針對像我這樣拿各種准證旅居新加坡的非公民和PR,只要你有一顆服務社會奉獻社區的心,就可以通過各類慈善團體的網站註冊或義工社交媒體群免費申請,自由加入;針對公民和PR 的,還有學校義工和社區義工(需要註冊。接到社區通知之後,你就可以以Observer的身份開始參加例會和各種社區的活動,服務一段時間後,才會轉正,變成正式的基層領袖)。
其實,在國內,我也算是比較熱衷於公益活動的。曾經的1998年長江流域大洪水、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20年的抗疫捐款、每年的「慈善一日捐」等等,我都積極參與,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在來新加坡之前,除了在自己上海的小區和聯建的川沙村子裡當志願者,還曾在隔離酒店當了14天的志願者。
今年4月初,結束為期一年的求學生涯後,經朋友介紹,我進入善濟醫社開始了我在異國他鄉的義工生涯。我將之視作深入了解新加坡社會的一個窗口,一段別樣的人生體驗。
2
慈善是融入社會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善濟醫社是一家最早由移居新加坡的華人企業家在1901年創辦的民間慈善機構,一直致力為弱勢群體和年長者提供中醫服務,不分種族和宗教信仰,堅持為低收入家庭以及老人免費問診以及平價藥物和治療,建國一代(新加坡1965年建國)老人問診和拿藥完全免費。在現任義務主席卓順發太平紳士的帶領下,已發展到在全島擁有15間中醫診所,每天問診人數大約1400多人次,同時善濟還資助成立了4間康樂中心,每年為無數的居民服務。
2個多月來,我只要一有空,就參與善濟義工群里的各項活動。諸如為籌辦母親節活動而做的整理花束工作、在全島幾大主要地鐵站口分發免費的口罩和洗手液,包裝和製作各種感謝信(狀),為善濟新總部大樓籌款整理和分發文件等,多次室內或戶外活動的參與,與各種不同文化背景和成長環境、生活境遇的義工人群的交流,讓我這個旅居新加坡的中國人,對於新加坡的慈善文化和新移民融入的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發現,來這裡做義工的群體,除了少數新加坡本地公民和PR,多數都是拿準證在這裡工作的或陪讀的陪讀媽媽,當然也有學校放假來做義工累積義工時間的中國來的考入新加坡政府大學、中學或國際學校的學生,甚至還有拿旅遊簽證因為疫情緣故滯留三月之久而純粹來體驗義工生活的人。我猜之所以都是華人來做義工,是因為這是一家可以只講華語的中醫慈善機構,溝通無障礙~~
做義工最放鬆的時候,是午餐吃雜菜飯(就是中國稱的盒飯,通常1葷2素)的時間。大家邊吃邊聊。有人聊到申請PR多次被拒的慘痛經歷,發誓要做足60小時義工拿到感謝狀做補充申請材料;有人分享孩子參加AEIS考入政府學校的經驗;有人分享徒步全島多個國家公園的經驗,有人分享租房的奇葩經歷……大家聊到生活成本,昂貴的物價房租,對外國人工作的種種限制,以及防疫政策,不斷熔斷的航班,遙遠的回國路……
因先生工作調動而不得不辭職來新的媽媽們,對於突然而來的全職主婦生活從小歡喜到不甘心的心路歷程的分享,讓同曾為職場人士的我感同身受,大家都覺得人生還是得不斷學習,與伴侶、孩子共同成長、進步,爭取早日再入職場,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因航班熔斷而不得不滯留新加坡100多天的90後創業小妹妹分享的奇幻故事,讓人感嘆生命的韌性,命運的多舛,以及生活的無限可能性。她能在100多天裡,通過畫畫、寫自媒體文章、遠程遙控國內的公司,輾轉多個居所,克服重重困難終於衝破霧霾買到機票踏上回國路,實屬不易!
因陪孩子讀書而忍受夫妻分居的陪讀媽媽們在疫情這兩年更是不容易,既要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學習,又要牽掛國內的家人,還不能忘記自己的個人成長,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之外,抽空參加選美大賽、時尚舞蹈培訓,生活也是多姿多彩。
更不用說來自國內重點中學的孩子們,以優異成績入讀新加坡的國際學校或考入政府中小學,懷有一顆服務社會,融入社區的心,不論是自願還是學校的硬性要求,能堅持做到服務社會40小時以上,也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對於像我這樣旅居新加坡的人來講,做義工是一個融入當地社會特別好的方式。在參與義工活動中,我們會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會有機會去觀察和了解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在付出的過程中收穫到因幫助別人而帶來的成就感和體驗感。做義工最開心的時刻,是聽到那些年長的老人們在收到我們免費發放的贈品後衷心的感謝。那一聲聲謝謝,拂去了初次在公眾場合給陌生人發放物品的害羞,拂去了在小販中心、地鐵站不遺餘力奔波的勞累,也拂去了不同人群,不同種族之間人與人、心與心的隔閡。
我們也學到了組織和招募義工的學問。我們發現,隨著新加坡華人新移民群體的擴大,華人社交平台,諸如微信、微博、視頻號、小紅書、抖音,以及新加坡本土發展起來的一些自媒體平台等,成了新加坡慈善機構招募義工的最佳渠道。類似善濟這樣的慈善機構,已能嫻熟地將這些平台為己所用,既做招募義工之用,又做慈善文化和慈善品牌的宣傳推廣渠道。
我們也了解到這個海外最大的華人社會,普遍深懷著感恩之心,有著華夏民族深入骨髓的與人為善的理念。島上很多人,都認為施比受更有福,常懷感激與悲憫,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很多人藉助義工活動,收穫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與社區建立聯繫,並開拓社交網絡,建立方向感和歸屬感。
3
慈善之風盛行,與制度設計密不可分
我好奇於新加坡做義工的蔚然成風,深究了背後的制度設計,發現至少有三個分不開:一是跟幾代國家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和身體力行分不開;二是跟政府完備的法律體系和激勵機制分不開;三是跟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分不開。

1、領導人的遠見卓識與身體力行,帶動了島內慈善之風盛行。
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美國慈善發展良好,如果我們要想保持社會穩定團結,也要走這條路。他強調,國民收入差距增大可能會影響社會凝聚力,但公益慈善可以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他對於公益慈善事業的遠見卓識,使得新加坡公益事業蓬勃發展。
現任總理李顯龍也曾說,「為他人做好事、關懷弱勢和有需要的社群、加深對彼此的責任感都能幫助我們建造更美好的家園,所有國人都為關愛社會盡一分力,大家也能享有更強大的社會支持」。他特別提到,「新移民一定要能夠和諧地融入新加坡社會、……」
現任總統哈莉瑪也曾說,「志願服務精神在於先為他人利益著想。我們在這過程中也有所收穫。我們將學習溝通、籌劃、領導及管理團隊的技能」 。她一直鼓勵更多青年加入義工行列,並在工作場所建立志願服務文化,讓青年養成終身服務社區的習慣。這樣的文化也能讓僱主受益。總統引用研究報告表明,員工志願服務率同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很強的連接性。
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我也了解到,前總理李光耀就以義工的形式親自擔任過人民協會主席,該組織負責加強引導推進志願服務。現任總理李顯龍曾任新加坡華助會的贊助人,該組織是個非營利的自助團體,長期為較弱勢族群提供各項計劃和援助。現任總統哈莉瑪總統目前仍是善濟醫社的贊助人,該組織是新加坡最大的慈善團體之一。不僅如此,新加坡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都會在民間非營利組織擔任職務,帶頭為社區做公益事業。可以說,正是政府官員特別是領導人的率先垂範和身體力行,帶動了島內慈善之風盛行。

2、完備的法律體系和激勵機制,是慈善之風盛行的制度保障。
1983年,新加坡制定了《慈善法》,此後多次修訂。該法對慈善機構及非營利組織的註冊、管理以及組織活動有明確的規定,對商業機構開展慈善活動也制定了操作細則。除《慈善法》之外,新加坡還有數目眾多的輔助法律來完善和細化慈善活動及機構的組織行為。總體來說,新加坡政府鼓勵慈善組織的發展,不過執行嚴格的登記制度。
按照《慈善法》的要求,新加坡的慈善組織必須依據《社團法》和《慈善法》分別登記,董事會至少要有三名成員,其中至少兩名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為了讓慈善團體的運營更加公開透明,《慈善法》規定所有慈善組織每年必須提交年度財務報告。商業機構組織公益活動須提前申請許可證,不得套用「慈善機構」之名,同時需呈報自己的酬勞和轉交捐款的時間等。另外,新加坡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慈善總監辦公室要求慈善機構必須聘請外來審計師,並在慈善機構網站上公布其財務簡報供公眾參考。自2014年8月起,慈善總監辦公室也將所有慈善團體的財務簡報統一匯總到其網站上,免費讓公眾調閱。
這點我在瀏覽善濟醫社網站時也有特別關注,善濟醫社歷年的工作報告、財務報表和統計數據都可供公眾免費下載。
為加強監管,新加坡慈善理事會於2007年11月推出了《慈善團體與公益機構監管準則》,此後經過多輪修訂,比如今年5月又擬議修訂慈善團體與公益機構的監管準則,可能將限制公益機構及大型慈善團體的董事任期不可超過10年。如果公益或慈善機構認為有必要延長某位董事任期超過10年,須在舉辦董事選舉的會員大會上通過。
不僅如此,政府部門還頒布了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用於監督慈善團體的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企業或個人捐贈後憑收據即可在報稅季享受規定的稅收返還(以捐贈資金2.5倍的數量進行稅前抵扣),這對於社會捐贈是極大的吸引力。此外,任何人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捐贈,政府也會給予接收機構1至3倍的資金配比。
很多義工在了解到這項政策之後,立馬慷慨解囊。既然捐贈10元,就可以讓一個人免費問診看病,自己也可享有25元的稅前抵扣,還可以有捐款證書作為求學、求職、申請公民PR(新加坡政府著重考量申請者的年齡、家庭背景、對新加坡經濟的貢獻、有意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融入本地社會、以及對於新加坡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社會規範有認同感的人)的附加材料,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為增強全民做的意識,新加坡法律規定每年7月是志願服務月,很多的社會團體在此期間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志願服務。新加坡政府對這些從事志願服務的機構會在活動資金、活動場所等方面給予很大的支持。新加坡人民協會經常組織其規模龐大的團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對不同年齡、對象和階層的民眾,組織文化、教育、體育、職業培訓、休閒社交等服務活動。新加坡政府部門官員一般會在有關社會團體或志願組織中擔任董事,對志願服務工作進行指導。新加坡青年理事會綜合協調部下設青年服務基金和青年國際基金,以支持青年志願者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和參與國際志願服務活動。新加坡允許志願服務機構在社會上開展募捐活動,這為志願服務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獲得了重要的資金支持。「分享計劃」是新加坡志願者組織向社會募集捐款的一個項目,它通過培訓等方式籌集資金維持開銷。此外,一些慈善組織會把義演義賣募捐收入捐贈給志願者組織,很多企業也會以多種形式贊助志願者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