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新加坡人對義工活動充滿著別樣的熱情,為什麼一到周末你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公益慈善活動了。真的是做義工不僅僅能夠得到助人的快樂,而且有很多實際的意義,有助於融入本地、申請永居身份、孩子上學、求職時是一個閃光點等等。
對公民與PR講,家長做學校義工,對子女申請好學校有幫助,尤其是孩子報名小一2B階段。當然,學校義工申請難度也不小。家長也可通過做社區義工來為孩子申請好學校,社區義工轉正滿兩年,並且依然活躍的,可以拿著推薦信在小一入學的2B階段報名,但只可以報住家地址所在2公里範圍內的學校。另外,正式社區義工還可以在所在社區免費停車,轉正滿三年後購買BTO(是由新加坡建屋局承建並直接售與合格購屋者的預購組屋)和EC(執行共管公寓,界於組屋和私人公寓之間的一種政府修建屋種)也有優先權。
此外,新加坡對義工服務設立了多層級、多類別的榮譽。最低層級的榮譽就是義工組織開具的做義工證明(感謝狀)。社會組織本身會設立不同的榮譽獎勵,比如長期服務獎、義工表揚獎等。這些獎勵一般只限於證書,沒有物質獎勵。最高層級的獎勵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人民協會頒發的社會服務獎。該獎分為三級,每年由基層民眾聯絡所推薦候選人,根據志願服務的時間不同及貢獻的大小,設立了「公共服務獎」「公共服務勳章」「公共服務星條勳章」三種不同級別的獎,每年國慶日由總統或總理頒獎。在新加坡,慈善團體頒發的義工證明、獎勵證書在社會上是被普遍認可的,總統頒發的義工勳章更是如此。每一名義工在社會組織中獲得的獎勵都會成為其履歷的一部分,這些經歷也都會成為企業、學校、團體等招募員工的重要參考條件,因為義工經歷既有助於了解一個人的品質,也可以了解一個人的能力。
可以說,正是完備的法律體系和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培育了島內人人做慈善風氣,養成了新加坡人做義工的意識和習慣。
3、教育制度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是慈善之風盛行的文化底蘊。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在新加坡,這種意識和行為,與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密不可分。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從小就被要求做義工(最初主要是一些簡單的社區服務)來培養善心、愛心。在新加坡的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學校必須留出一定的課時組織學生做義工。學校會對學生做義工的經歷做詳細的記錄並作為對學生評價的一部分。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培養義工意識方面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加坡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種語言構成其社會一大鮮明特徵。1991年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念」,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2020年1月,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邀請公眾組成公民工作小組,徵集關於新加坡人應該知道哪些事情的意見,其中8個特質中有2個跟義工有關,分別是第二條,尊重與融入;新加坡人需要尊重其他種族、文化、宗教。融入並對本地社區有所貢獻。第三條, 對社會有所貢獻。新加坡人有義務對社會有所貢獻。公民可以通過義工服務回饋社會,例如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地方當義工。
共同價值觀念和新加坡人特質的提出和徵集,強化了整個社會認同,很多新加坡人認為「做義工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亦是樂己」,無形之中激發了人的良善和仁愛之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熱心公益和慈善向來是新加坡華族的優良傳統,多年來為新加坡的種族和諧和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正如善濟醫社所提倡的5大價值觀「寬容、大愛、慈悲、感恩和祝福「,20字理念「有國才有家,家和萬事興。善與國同在,濟與民同心」所表達的那樣,因為有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慈善事業才真正賦能,承擔起了傳播人間關愛,縮小貧富差距,營造社會樂善風氣的職責。
一個年過七十的老者,總是來參加善濟的義工活動,他說,對弱勢群體懷有一份關愛之心,常懷感激與悲憫,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當然,還有義務服務善濟14年的善濟主席,即使年過六旬,仍每天不遺餘力地為慈善事業的永續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所以,有時不得不深深地為新加坡人這種深入骨髓的志願服務精神所折服,也難怪有那麼多只是新加坡過客的旅人也要千里迢迢來體驗一下義工生活。因為大家認識到,這的確能使社會更和諧,更具凝聚力。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圖片來自義工生活日常。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若鄰《我在星島做義工的日子——慈善事業永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