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建議中國借鑑新加坡防疫模式,通過混打疫苗、推行分級診療等措施,降低冠病疫情對企業生產和社會秩序的影響,循序漸進地轉向開放。

(彭博社)
伍德克於4月6日在中國歐盟商會的線上圓桌論壇上指出,中國可以研究和學習新加坡模式,例如使用不同疫苗作為加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新加坡也允許輕症患者自我檢測和居家治療,避免和數萬人一起集中隔離可能導致的混亂局面。」
這場圓桌論壇旨在探討中國「清零」防疫政策和本輪疫情對在華歐洲企業的影響。與會的瀋陽、上海、天津、華南和西南分會代表都反映,高壓防疫措施嚴重阻礙當地歐洲企業生產,打擊投資者信心。
歐盟商會瀋陽分會主席孔海德(Harald Kumpfert)說,位於東北的瀋陽已因疫情封控超過10天,寶馬(BMW)、巴斯夫(BASF)等歐洲企業在當地的工廠也被迫關停。「寶馬工廠是當地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因此它得以運轉到最後一刻,但最終供應鏈受阻令工廠不得不停產。」
孔海德還透露,有會員企業向當地銀行貸款被拒,原因是疫情已導致多家借貸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願再貸款給中小企業。
在本輪疫情重災區上海,儘管有少數企業還能在全城封控期間小規模運轉,但他們依然面對物流挑戰。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許倍帝(Bettina Schoen-Behanzin)說,許多卡車司機被封在家中,即便能找到車輛,司機也需要持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和出入上海的許可。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
比前一周料縮減40%

(法新社)
上海封控也削弱港口和機場運力。上海歐洲企業預估,上海港貨物吞吐量比前一周縮減40%,在部分貨物轉至寧波港後,整體吞吐量依然減少15%至20%。與此同時,虹橋和浦東機場的國內外航班大幅取消,進一步提高貨物運輸難度。
即使是在已經解封的深圳,企業也面對防疫政策反覆帶來的不確定性。歐盟商會華南分會主席高志豪(Klaus Zenkel)介紹,他在深圳解封兩天後走訪一家會員企業,發現他們還全數保留封控期間安置員工的摺疊床,「因為很可能會再用到」。
高志豪認為,推行兩年多的清零政策導致中外人才雙向交流受阻,這阻礙了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大灣區發展。為避免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中國應加快開放步伐,否則日後「去月球可能比來中國還快」。
本輪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反映行業景氣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上初現端倪。昨天公布的財新服務業PMI從2月的50.2降至3月的42,綜合PMI也從50.1降至43.9,雙雙跌至兩年來最低。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據則顯示,3月份官方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雙雙陷入萎縮區間,為前年初武漢封城以來首次。
伍德克仍看好中國的長期發展潛力,認為這個廣闊市場能讓歐洲企業有機會大展拳腳。但他同時指出,中國若不調整高壓防疫政策,在華跨國公司將越發難以留住和吸引外國人才,這可能促使一些企業將部分業務樞紐外移至吉隆坡、曼谷或新加坡等東南亞城市。
本輪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反映行業景氣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上初現端倪。昨天公布的財新服務業PMI從2月的50.2降至3月的42,綜合PMI也從50.1降至43.9,雙雙跌至兩年來最低。
文:陳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