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新冠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多國疫苗已順利進入市場推廣。疫苗可以通過減少可能傳播疾病的人數來阻斷病毒的傳播,間接保護未接種的人,從而產生「群體免疫」效應。
由此,公平地分配疫苗對實現群體免疫至關重要。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策略與政策系助理教授Arzi Adbi博士專門對疫苗分配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性下,尤其是對於像亞洲和非洲這樣的大型新興經濟體來說,分配疫苗時或面臨比其他國家更多的障礙。
那麼,其中的具體障礙有哪些?各國政策制定者又該如何應對?該項研究都將對此一一作答。
教授簡介

Arzi Adbi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助理教授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管理(策略)博士
研究領域:新興市場、包容性商業、競爭策略、戰略管理等
如果國內和國外供應商在提供救生產品上採取不一致的政策,那麼可能會給新興經濟體帶來問題。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口罩和疫苗等防疫產品並沒有那麼搶手。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正常情況下,一些大型跨國企業的救生產品市場份額占比要比本國企業更多。
實際上,如果疾病沒有大肆傳播,人們一般不會把錢花在這些項目上;但當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時,一切都變了。
一方面,現在的跨國公司處於更有利的地位,這些企業可以調整全球市場的規模,也可以在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內加強他們在防疫物資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由於全球對防疫物資的需求量出現激增,這些企業發現,比起銷售給本國的一些欠發達地區,不如將防疫產品銷售給其他已開發國家更加有利可圖。
對此,我和來自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商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的同行共同開展了一項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上。
該研究以2009年全球爆發的甲型H1N1流感為背景。那段時間,各地對流感疫苗的需求量激增,我們調查了設在印度的一些跨國公司和印度本地的疫苗企業都對此採取了什麼措施。
在印度這樣的大國里,各個地區的醫療基礎設施水平不同,聯邦與地區政府之間的政治立場也各異,這反過來又影響了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在流感疫苗和非流感疫苗市場中的份額比例。
我們的研究發現,在人均公共衛生支出較低的地區,跨國公司的市場份額不僅出現了下降,而且該地區的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也缺乏政治一致性。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印度本地企業進入流感疫苗市場是跨國公司市場份額減少的主要原因。但與印度本地企業不同的是,一些跨國公司並沒有打算占領流感疫苗市場,也沒有在欠發達地區進行擴張。
據研究結果顯示,新興經濟體的決策者不但在吸引國外疫苗供應商方面遇到了困難,而且在本國自給自足的疫苗生產上也面臨著挑戰。
為了吸引各大救生產品供應商,各國應該確定需要額外政策支持的地區。政策制定者也可以提前做出市場承諾,減少國內企業對需求的不確定性,並鼓勵國內相關企業進行創新,為最需要這些產品的地區提供服務。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研究也為世界衛生組織、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等國際組織帶來了一些正向啟發。
通常情況下,Gavi這類國際組織在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具有疫苗捐贈資格時,是根據該國的人均收入來斷定的。
然而,在亞洲和非洲這樣的大型新興經濟體中,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國際組織與其採用「一刀切」的方法判斷某個國家是否具有疫苗捐贈的資格,還不如根據各地的衛生基礎設施水平和政治一致性來判斷。
這樣的話,可能會在分配急需物資時更加公平。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香港南華早報
原文標題為Make allocation of vaccines more equitable
作者:Arzi Adbi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策略與政策系助理教授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