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7月12日),在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新加坡各部長暢談對於東協區域與中國合作的看法,充滿了真知灼見。

通商中國總裁陳佩玲陪同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
副總理王瑞傑: 探討數碼化和可持續發展趨勢下的合作可能
副總理王瑞傑表示,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加快了不同領域的發展步伐。全球更是急速朝數碼化前進,同時也要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更令人關注的是,疫情加劇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競爭。

這些年來,東協和中國的關係蓬勃發展,並已經成為彼此最大規模的貿易夥伴。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雙方需不斷尋求新機遇,進一步深化未來合作。
數碼化和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兩大趨勢,東協和中國應探討如何加強合作,把握新機遇。
這些合作建立在多層次的溝通對話機制之上,王瑞傑呼籲各方可以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任何的分歧。集中精力擴大共識,防止緊張局勢升級。
他說,東協不指望改變戰略競爭方向。但要確保本區域維持開放和包容。這無關選擇立場,而是保留東協自主決策的能力、促進集體利益,並做出對本區域人民最有利的選擇。
貿工部長顏金勇: 全球貿易不會回到以往常態
新加坡是東協和中國之間的橋樑
貿工部長顏金勇表示,全球貿易將不會回到以往的常態。新加坡必須確保靈活性並確保供應鏈持續堅韌和開放。

新加坡扮演著東協和中國間橋樑的角色,加強地區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創造新機遇加強實體和數碼貿易。
為達到這一願景,顏金勇部長建議可通過與中國間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協助加強東協和中國之間的實質連接性。另外,新加坡也將開發共享數據基礎設施,加強數碼連接性等。
衛生部長王乙康:
后冠病疫情時代合作八項建議
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新加坡與大灣區的合作,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強:
拓展和深化製造業和金融領域的合作;抓緊數碼化和基礎設施投資等所帶來的新機遇;在智慧財產權、生物醫藥、綠色經濟、人才交流和帶動創新生態系統互動方面開展合作。

新加坡和中國可在適當時機,通過健康和疫苗接種證書相互認證,免去隔離要求,安全地恢復人員往來。
教育部長陳振聲:
和中國共同構建開放包容的經濟基礎框架
新加坡部長陳振聲呼籲東協與中國應構建開放和包容的經濟基礎框架,共同掌握增長機遇。

陳振聲表示,「本區域和中國需共同合作,擴大和深化貿易協議網絡,以銜接彼此的供應鏈和價值鏈,這麼一來雙方在全球將更具競爭力,因為競爭不是地方性或區域性的,而是全球性。」
陳振聲最後以四句話總結東協和中國的經濟關係。
「歷史並非偶然,未來不是必然,秉持互信互惠,前景必定生機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