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新加坡國慶檢閱禮於8月9日在海灣浮動舞台舉行,慶祝國家獨立56周年。(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的調查顯示,與年齡較大的新加坡人相比,年齡在21歲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感受到的個人社會地位上升不那麼明顯。
調查要求受訪者將自己在18歲以前的經濟狀況、教育和職業同去年第四季的實際情況對比,得出個人社會流動的方向。
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有61%的人認為自己現在的社會地位比青少年時期高,生活過得比從前好,認為不如從前的則有16%。

(資料:新加坡政策研究所)
按照年齡分析,較為年長的受訪者(55歲及以上)體驗到的社會地位提升較為顯著,有七成的人認為自己比從前過得更好。
年齡在21歲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只有51%認為他們的社會地位提高了,35歲至54歲的則有61%那麼認為。
對此,主持這項調查的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瀚毅解釋說:
較年長者有更長的時間累積財富,而且他們曾在經濟強勁增長的階段工作。
簡單說就是,年輕人的工齡目前還很短,所以累積的財富還不夠多。再加上年輕人出生後,新加坡已經是第一世界國家,整體經濟增幅已不像以往那麼迅速。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現在的生活比青少年時期更好
研究人員向受訪者受訪者展示主觀社會經濟地位MacArthur量表,這是一張有10級階梯的圖像。

社會經濟地位MacArthur量表。(網際網路)
梯子最頂端(10)代表處於社會最高層的人,他們生活境況是最優裕的,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工作最體面。
梯子最低端(1)代表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生活境況是最糟糕的,收入最低、受教育程度最低、工作也最不體面。
受訪者需結合自己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職業地位,看自己18歲以前以及現在處於第幾個梯級,而這個梯級表示其感知到自己在整個社會等級中所處的位置。
梯子上的梯級又進一步被劃分為不同的社會經濟等級:
第1級到第4級:下等社會階級
第5級到第7級:中等社會階級
第8級到第10級:上等社會階級

(資料:新加坡政策研究所)
研究發現,那些青少年時期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約90%現在的生活都過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等社會階層的人只有一半這麼說,上等社會階層的只有13%。
有更多人(八成)現在感覺自己處於中上層,體現了新加坡整體社會的流動向上。
其實,社會流動性與不平等問題近來年備受政府、學界和許多新加坡人關注。
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在2018年就曾提出提出分析與看法。他指出,新加坡的關鍵挑戰在於維持一個「上行電動扶梯」狀態,幫助各階層的新加坡人都不斷向上。
「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所有人包括中產階層在內往上走。一旦載著每個人的電動扶梯停下來,不平等問題,以及『我』與『他』之間的矛盾也會變得更尖銳,導致社會變得脆弱。」
根據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社會流動性指數排名,儘管新加坡的表現優於其東南亞鄰國,但在參與調查的82個國家中,只排在第20位。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去年也指出,新加坡面臨的擔憂之一是社會流動性正在放緩,那些表現出色的人由於其根深蒂固的優勢,總會進一步領先於其他人。
不過,33歲的財富管理公司銷售總監洪友勝受訪時認為,年輕人仍有機會攀爬社會階梯。
例如,他們可以打破常規,思考如何通過銷售和社交媒體營銷自己或自己的產品,從而獲得成功。他說:
「有時候這與時間無關,而是個人是否願意承擔並尋求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