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對話常常因一場爭論而活躍起來,即哪座城市更勝一籌:中國香港還是新加坡?兩者都是國際金融、貿易和旅遊的樞紐,都吸引了最聰明的專業人士,都有著顯著國際影響力……本文將從吸引投資、綠色金融和人才招引等角度比較研究這兩座城市的吸引力。
吸引跨國公司方面並駕齊驅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之間的競爭從未停止。兩座城市在吸引跨國公司設立亞太總部方面都頗具競爭力,具體表現在地區影響力、金融與技術領域的可擴展性、人才可用性、住宅和辦公租金等。

圖2 2021年有500家中方客戶企業將總部遷往新加坡(網絡配圖)
新加坡中央商務區(CBD)的租金比中國香港便宜。例如,新加坡的甲級寫字樓租金在2020年下降10%後出現反彈,目前正接近10年來的歷史高位。但這仍遠低於中國香港中環的甲級寫字樓租金,後者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最高水平,甚至在中國香港租金價格歷經「深度調整」之後,租金依然高於新加坡CBD約40%。
儘管中國香港中央商務區的寫字樓租金較高,但其他區域的租金遠低於CBD的租金。中國香港東區的租金比中環低55%-65%,九龍東的租金則低67%-75%;而新加坡甲級租金與乙級租金之間的差距為20%-30%。除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分散式替代方案外,中國香港還擁有更多元化的商業區,全市甲級寫字樓總數的1/3位於各個區域。
目前,新加坡近80%的辦公空間位於CBD。隨著新加坡政府在CBD以外提供更多商業用地,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發生變化,包括占地139萬平方米的裕廊湖區,後者將規劃成市中心以外最大的綜合商業區。2023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上半年政府售地計劃,推出占地6.8萬平方米的大型混合用途場地,潛在產出約15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是2016年以來新加坡最大的售地計劃。
儘管兩座城市在金融和科技等領域都有深厚的人才儲備,但高昂的住宅租金依然可能成為重大挑戰。新加坡的住宅租金在2022年第4季度同比增長了30%,自2019年以來總體增長了44%。與此相對的,由於長期旅行限制和大量外籍人士離開導致住房需求疲軟,中國香港的租金在2022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6%,自2019年以來整體下降8%。因此,兩座城市之間的住宅租金差距,從2018年的82%縮小到2022年的12%。新加坡的住宅租金,預計很快會超過中國香港九龍和新界等地區。
全球比較平台「Versus」結合2023年發布的數據,對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就宏觀經濟、生活質量、交通出行、常住人口等指標進行了比較。綜合各指標來看,兩城各有優勢,難分伯仲。


(資料來源:全球比較平台「Versus」)
綜上所述,兩座城市都有明確的定位,但價值主張略有不同。作為商業中心,它們都是通往亞洲的門戶;都在不同行業占據主導地位,新加坡在科技行業發力,中國香港則在金融行業領跑。對於覆蓋整個亞洲的公司而言,很少會選擇一個地點而排除另一個地點。
綠色金融的比拼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2月發布的2023年度財政預算中,均關注了「後疫情時代的復甦」這一主題,旨在實施支持經濟增長、應對通貨膨脹的政策。不過,新加坡側重於社會福利與包容性社會,而中國香港則宣布了促進綠色經濟的相關舉措。如今,中國香港已超越新加坡成為綠色金融中心(Green Finance Hub)。

圖3 中國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地之一,截至2020年底,共發行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網絡配圖)
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新交所(SGX)擁有亞洲最大的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相關債券上市規模,新加坡得以保持其投資優勢。然而,新加坡現在重點關注疫後復甦,這需要從社會角度解決通脹上升和保護公民的問題。這個城邦國家關注福利問題,從社會包容、陪產假一體化到生育率下降,乃至人口老齡化。因此,新加坡的綠色轉型目前已被擱置一旁,甚至至今未對「碳稅」發表任何評論。
中國香港一直積極推動前沿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並積極探索新概念和新技術,以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透明度和安全性。考慮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香港製定了實現綠色金融目標的「清晰路線圖」。政府於2023年2月以4%的利率,出售了價值1億美元的365天代幣化綠色債券。在這種特殊的金融資產中,債券實際權益在結算時記錄在私人區塊鏈網絡中代幣化證券帳戶上。這是全球政府發行的第一隻代幣化綠色債券,標誌著可持續金融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此外,中國香港還宣布了4項額外的目標:
——以多種貨幣發行價值57.5億美元政府綠色債券。
——根據2021年啟動的為期3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補助計劃發放補助金,為符合條件的發債及外部評審服務支出提供補助支持。
——啟動綠色科技基金,用於研發項目。
——引入國際碳交易市場,交易自願碳信用額度。
中國香港加強基礎設施和支持可持續金融科技的努力,符合中國香港作為大中華區離岸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
亞洲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相關市場,有足夠的資金同時支持至少兩個大型金融中心,不需要一個壓倒另一個。然而,英國金融市場專家阿德里安·默多克(Adrian Murdoch)稱:「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這兩個中心之間爭奪金融主導地位的鬥爭,將不可避免地繼續下去,但至少目前,中國香港似乎處於領先地位。」
「搶人大戰」各有奇招
儘管媒體常常聚焦新加坡與中國香港之間的「搶人大戰」,但兩地的人才政策不盡相同。

圖4 2022年10月,中國香港發布《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搶企業」「搶人才」兩大計劃成為關注焦點(網絡圖片)
新加坡採取更審慎嚴苛的人才引入政策。新加坡在疫情期間限制持有工作簽證的外國人入境,2021年吸引金融人才、高管等高級工作簽證(EP)持有者人數為2010年以來最低。2022年9月,EP申請門檻被抬高。政府亦改革就業准證制度,推出積分制審核標準。
中國香港則提出多項營商與人才簽證優惠措施,在全球範圍「搶企業,搶人才」。2022年底,中國香港大幅放寬了人才簽證政策。例如,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配額限制,取消「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需先找到工作的申請門檻。
專欄1 中國香港人才引進政策匯總
01 一般就業政策:不限配額;不限行業。
2022年施政報告變化:成立「人才服務窗口」。
02 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不限配額;不限行業。
2022年施政報告變化:直接申請,無需證明本地招聘困難。
03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2021年時限定配額4000;不限行業。
2022年施政報告變化:取消配額。
04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2018年6月25日起接受申請,首年度1000人,而後無限制;限定科技行業。
2022年施政報告變化:撤銷聘用本地雇員的要求;配額有效期由一年延至兩年;增加科技行業範疇。
05 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安排:不限配額;不限行業。
2022年施政報告變化: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兩年;擴展至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
06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2022年新計劃):過去1年年薪逾250萬港幣或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近5年內累積3年或以上工作經驗者不限配額;近5年內畢業的百強大學畢業生、未符合工作經驗者限額10000名;不限行業。
兩座城市都對爭奪高端人才保有野心。新加坡2022年9月率先推出「海外專才」(ONE PASS),讓高級人才能在還沒找到工作的情況下在新加坡居留;中國香港也針對全球TOP100大學畢業生,設立了「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專欄2 新加坡人才引進政策匯總
01 高級工作準證EP:不限配額;不限行業;可攜帶配偶、子女或父母;申請工作簽證才可工作;有效期為2年。
近期變化:2022年9月1日起,最低月薪要求由4500新加坡元升至5000新加坡元;金融行業最低月薪由5000新加坡元升至5500新加坡元;2023年9月1日起,引入「互補專才評估架構積分制度」。
02 創業准證EntrePass:不限配額;限定風投支持或者擁有科技創新技術行業;可攜帶配偶、子女或父母;申請工作簽證才可工作;有效期為1年。
近期變化:無。
03 個人化就業准證PEP:不限配額;不限行業;
可攜帶配偶、子女或父母;申請工作簽證才可工作;6個月內未工作PEP將被取消;有效期為3年。
近期變化:2023年9月1日起,最低月薪將升至22500新幣。
04 科技准證PEP:配額限500;限定科技行業;
可攜帶配偶、子女或父母;申請工作簽證才可工作;有效期為2年。
近期變化:無。
05 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不限配額;不限行業;可攜帶配偶、子女或父母;配偶可通過人力部簽發的同意書工作;有效期為5年。
近期變化:2023年1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
來源:
英國「城市監測」(City Monitor)官網
https://citymonitor.ai/
新加坡《商業時報》(Business Times)官網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
中國香港《端傳媒》(Theinitium)官網
https://campaign.theinitium.com/
采編:朱子寒
內容來源前灘綜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