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層樓高的大巴窯1巷第110A座多層停車場通常不會停滿車子,新加坡食品局聯合城市農耕業者,將多餘的停車場空間改造成為233平方米的室內城市農場。
這家室內菜園在今年第四個季度完工後,預計每年可生產8000公斤的蔬菜,並將以實惠的價格賣給居民以及附近的商店,還會聘請一些居民到農場工作。
新加坡食品局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我國土地資源有限,為了促進本地的農業生產以及加強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就該利用現有空間進行農耕,其中包括政府組屋的多層停車場或屋頂。
碧山-大巴窯集選區議員、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受詢時指出,這是大巴窯首個在政府組屋多層停車場建設的室內農場。
徐芳達說:「這個多層停車場有多餘的空間,所以我們可以探索這個空間的其他用途。」
另外,這個室內農場也將讓居民參與其中。「農場將為我們的居民提供微就業機會,也為他們進行室內農業的培訓。這裡還將為居民展開一些活動如教育性的導覽等。」
徐芳達也指出,室內農場的溫度將會受低溫控制,預計能生產8000公斤的蔬菜。
欣鮮蔬菜(SING.Fresh)是負責這家室內農場的承包業者。
創辦人吳欣惠受訪時指出,農場的首要任務就是為這一區的居民服務,除了招聘這一區的居民,也將種植國人愛吃並需要在較冷的環境中生長蔬菜,還會以實惠的價格售出。
吳欣惠說,要在多層停車場第4B層建設室內農場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多層停車場是按照一定的規格建造的,例如地面負荷程度和停車場甲板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規定建築規格,而是必須以創新的方式加以利用現有的空間。」
記者昨早(10月3日)走訪大巴窯1巷第110A座多層停車場,發現位於第4B層的室內農場目前還在裝修。
居民王一輝(70歲,退休)受訪時說,這個停車場通常不會滿,因此非常歡迎利用剩餘空間建造城市農場的做法。
王一輝說:「我們不是有2030年前要自給自足的計劃,如今在住家附近將會有一個農場,我覺這樣非常好。我今天才去巴剎買菜,發現菜貴了許多,希望社區內有了自己的農場後,可以買到便宜又新鮮的蔬菜。」
另一名居民白成豐(62歲,司機)指出,每天在這個停車場停車,不是停在1B層,就是2A層,很少才會上到最高几層。「這個停車場最高几層沒有車子的,有時候甚至有居民上到第5層去運動。」
白成豐說,這一區的有很多年長者居住,如果開設一間農場將會非常受居民的歡迎。
居民鄭傑勝(25歲,學生)說,他目前一個人住,也不會自己下廚,因此農場對自己來說用處不大。
不過,鄭傑勝還是認為,能夠利用多餘的停車場空間來開設菜園,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
食品局從去年開始推出組屋區多層停車場地段,供有意進行城市農耕項目的業者競標承租。
根據食品局網站,當局去年五月推出了9個組屋多層停車場頂層供業者競標,今年2月再次推出另外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