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視21世紀為亞洲世紀,但是亞洲的崛起並不是命定的,也非勢不可擋。這個區域未來如何轉型取決於亞洲人民,大家須做的是堅決反對對抗和衝突、集中精力深化彼此的關係,以及促進知識和思想的交流。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說:「我們必須立場堅定,反對對抗和衝突,因為沒有任何理由足以支持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動武、嚴重違反國際法,或是侵犯他國領土。」
黃循財星期五(10月14日)為「思想之節慶」(Festival of Ideas)閉幕對話致辭時,強調亞洲國家必須一起推動區域和平與繁榮。

他認為,要塑造本區域的未來,一切都掌握在亞洲人民手中。「因為亞洲的轉型,最終將由數十億技能日益純熟的工人和企業家推動,他們會不斷尋找新的及更好的做事方式。」
要培養能推動轉型的人,他說,亞洲各國須在教育和科技方面投入資源,好讓大家可以繼續朝知識、科學和創新的方向邁進,維持競爭力。
思想之節慶由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主辦,今年的主題是「處在十字路口的亞洲:被顛覆的世界」。多名來自公共、私人和學術領域的領袖,在橫跨五天的40多場專家討論中,暢談亞洲和全球面臨的挑戰。
貼合今年活動的主題,黃循財說:「亞洲確實處在十字路口,這個區域未來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會如何發展,全靠我們所做的選擇。新加坡會竭盡所能,為這個區域塑造發展軌道,朝積極的方向前進。」
亞洲國家是多元的,各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會繼續成為推動亞洲增長的主要引擎;日本和韓國是亞洲重要的經濟體,有很強的科技實力;印度正迅速崛起為經濟強國;東協也有它的強項,國內生產總值總計為3萬億美元(約4.3萬億新元),20年後可能至少翻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黃循財說,可以理解的是,這些國家的利益並非總是一致的,各國因此須有更廣泛的戰略考量來調和差異,以建立一個多元穩定社群。
亞洲各國須尋找共同點 支持更緊密區域合作
他認為,亞洲各國可以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尋找共同點,為更緊密的區域合作提供依據,例如攜手對抗氣候變化。合作必須以國際法基本原則為基礎,不能帶有排他性,重要的是加強全球機制,以及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秩序。
聚焦東南亞,他敦促東協加倍努力,實現一體化。
黃循財說,東協必須是一個強而有效的組織,不能只是10個孤立和分散的經濟體,否則沒人會把這些小經濟體放在眼裡。當東協國家的經濟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相互依存和融合,每個國家都能與其他國家建立經濟關係時,就不會出現東協分成兩個陣營的局面。「區域合作的規則應該由我們決定,這些決定應來自內部,不是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