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Shopee母公司Sea在創辦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便得到了騰訊的投資,目前,騰訊持股18.7%。
當然,騰訊在東南亞市場除了Shopee這一隊友,還直接或間接投資了Sea Group 、Gojek 、Traveloka 、Pomelo Fashion 、Tiki.vn 等。
這些年來,騰訊和阿里在新加坡電商市場,二者可謂打得不可開交。
另一邊的位元組跳動,直到今年6月,才讓TikTok Shop在新加坡正式上線,目前並未傳出其在新加坡電商市場的明顯動作。
其實除了位元組、騰訊和阿里,其他行業巨頭也陸續以多種形式「搬」來新加坡。比如今年2月,SHEIN將公司控制主體變更為新加坡公司,創始人徐仰天也獲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3月,電器品牌戴森宣布將全球總部遷往新加坡;5月,蔚來在新加坡交易所敲鐘上市。
甚至生物醫藥公司中國科興,也計劃投資20多億新加坡元,在新加坡建立科研設施和國際商業總部。
各種因素下,新加坡已經成為中國多行業龍頭企業備受青睞的「寶地」。

巨頭扎堆,留給中小創業者們的生存空間還會剩多少?
正如前面提到新加坡追求多元化、兼容並蓄的文化氛圍,沒有哪個平台可以把一個產品規模拓展到很大,也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充分挖掘這裡的市場。
外賣、電商、移動支付等網際網路服務雖然早已在新加坡和東南亞其他國家落地,但中國和新加坡是完全不同的人口結構,市場發展體系都不算達到完善。
比如新加坡的人們習慣用信用卡支付,雖然不少公司提供移動支付App,但都沒能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甚至叫網約車,也是刷卡或現金支付。
在外賣行業,騎手騎的是自行車,配送時長難以保證。如果遇到下雨天,幾乎叫不到外賣,配送費也比較高昂。
另外,新加坡人力成本非常高,快遞配送費也很貴,做不到極致效率。這些是新加坡目前尚可挖掘的現成機會。
相對於To C市場,To B類型的創業機會或許更大。因技術人才不足,新加坡企業更願意直接對外採購服務,這便是機會。
東南亞支付獨角獸OVO的企業金融部負責人陳玟佑接受GGV紀源資本採訪時也袒露相同看法:「除非做To B的企業,我才會選擇新加坡;To C的話,去一個國家人口比較大的市場更好。」
不論是To C還是To B,新加坡依然有商機,但冒險者也要做好夾縫中求發展的心理準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