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Shopee母公司Sea在创办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便得到了腾讯的投资,目前,腾讯持股18.7%。
当然,腾讯在东南亚市场除了Shopee这一队友,还直接或间接投资了Sea Group 、Gojek 、Traveloka 、Pomelo Fashion 、Tiki.vn 等。
这些年来,腾讯和阿里在新加坡电商市场,二者可谓打得不可开交。
另一边的字节跳动,直到今年6月,才让TikTok Shop在新加坡正式上线,目前并未传出其在新加坡电商市场的明显动作。
其实除了字节、腾讯和阿里,其他行业巨头也陆续以多种形式“搬”来新加坡。比如今年2月,SHEIN将公司控制主体变更为新加坡公司,创始人徐仰天也获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3月,电器品牌戴森宣布将全球总部迁往新加坡;5月,蔚来在新加坡交易所敲钟上市。
甚至生物医药公司中国科兴,也计划投资20多亿新加坡元,在新加坡建立科研设施和国际商业总部。
各种因素下,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多行业龙头企业备受青睐的“宝地”。

巨头扎堆,留给中小创业者们的生存空间还会剩多少?
正如前面提到新加坡追求多元化、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没有哪个平台可以把一个产品规模拓展到很大,也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充分挖掘这里的市场。
外卖、电商、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服务虽然早已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落地,但中国和新加坡是完全不同的人口结构,市场发展体系都不算达到完善。
比如新加坡的人们习惯用信用卡支付,虽然不少公司提供移动支付App,但都没能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甚至叫网约车,也是刷卡或现金支付。
在外卖行业,骑手骑的是自行车,配送时长难以保证。如果遇到下雨天,几乎叫不到外卖,配送费也比较高昂。
另外,新加坡人力成本非常高,快递配送费也很贵,做不到极致效率。这些是新加坡目前尚可挖掘的现成机会。
相对于To C市场,To B类型的创业机会或许更大。因技术人才不足,新加坡企业更愿意直接对外采购服务,这便是机会。
东南亚支付独角兽OVO的企业金融部负责人陈玟佑接受GGV纪源资本采访时也袒露相同看法:“除非做To B的企业,我才会选择新加坡;To C的话,去一个国家人口比较大的市场更好。”
不论是To C还是To B,新加坡依然有商机,但冒险者也要做好夹缝中求发展的心理准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