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歡獨立作業;
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會進行極其深入的研究;
常常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要求自己做得盡善盡美;
內心往往很敏感,自尊心特彆強。
這大概是我有生以來最震撼的一堂兒童教育課了,7條Arthur全中,回想以前因為不理解特殊兒童的心理,還和他為此爆發各種衝突。Arthur有時還特別敏感,和小夥伴相處時容易生悶氣。
老師說那是因為這些孩子想得更多,自我期許又更高,所以更容易有挫折感。
現在Arthur已經在天才班上了2個月的課了。我發現他的作業稀奇古怪,有時是要自己創建證明聲波的模型,有時是吹一段簫體會音樂的美,有時是讀一本自己認為最難的書寫心得體會,有時是寫一篇辯論文、但需要同時寫正方和反方來拓展自己的思維。
我能感受到上學這幾年來,Arthur第一次這樣如魚得水、這樣心花怒放。
我問他和之前的普通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他想了想說:「其實老師沒什麼區別,但同學區別挺大的。新同學都很聰明,我們一起做項目時,各種新奇有趣的怪點子,簡直妙不可言。」
我知道老師還是有區別的,gifted class的老師都是受過專業特殊教育訓練的心理學碩士或者博士。但兒子的快樂還是深深感染了我,這意味著他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做自己的樂趣。
總結:一方面gifted class會教得更深更廣,培養他們的關鍵性和創造性思考能力;另外一方面,培養他們的情商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是很重要。因為他們通常不擅長與他人合作,總想證明自己比他人更聰明;也因為一旦合作,他們普遍有著較高質量的思考力,特別能彼此激發。
在中國,普通人的機會已越來越少了。人人艱苦奮鬥爭當精英,生怕被社會拋棄的「推優」時代業已來臨,普通孩子很難有走到台前的機會,這也是國內教育中最令家長焦灼的地方。
如果想把孩子培養得更加傑出,可以參考這位媽媽結合親身經歷的深度思考:
1.教育需要中西合璧,寬嚴並濟
中國公立學校管得太嚴太死板,硬把不同形狀的孩子靈氣磨盡,變成相對統一的正方形;北美公立學校管得太寬太松,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容易連個像樣的形狀都沒有。所以,如果想進美國前20的大學,無論中美,普通的公立小學都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2.如果選擇私校,推薦北美頂級私校
人口基數改變遊戲規則。隨著中國低齡留學潮的爆發,北美的好私校卻不會因此擴招更多的中國學生,競爭勢必越來越慘烈,尤其是優秀寄宿中學的競爭,說不定北美將來可能出台政策限制中國學生。因此能早去就早去(但考慮到中文基礎,最好在國內念完小學4、5年級再去)。
北美精英私校是花錢能買到的最好教育。新加坡的頂級國際學校(私校)也非常不錯,歷史悠久(30-50年),經驗豐富,但最大的問題是:它不是藤校直通車(常年往美國常春藤大學輸送學生的私校)。中國私校沒上過,但因為歷史短,資歷淺,尚處於摸索成型中,離北美的百年頂級私校應該是有距離的。
是否就讀私校和家長的「勢能」也高度相關。強大的經濟基礎是最基本的,然後家長最好有優渥的社會地位和名望的工作,傑出的頭腦和教育理念。因為在北美,優秀私校不僅是孩子,更是上流社會的家長的社交場所和關係網。那種犧牲自己一切就為了孩子的家長,是非主流的。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