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總理李顯龍連發兩貼紀念五四運動
「不了解自己歷史、起源和文化的人民,就像無根之樹。」5月4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社交媒體連發兩帖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呼籲新加坡人反思該歷史事件代表的文化復興和愛國精神。
李顯龍先是用英語指出,100年前,中國青年和知識分子拒絕封建傳統和傳統思想,
為復興中國和邁入一個新時代而激奮並動員起來。
五四運動引發了一個志氣昂揚和愛國主義的時代,
令許多人決意不再讓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受辱。

(圖片來源網絡)
「五四運動是中國的轉折點……塑造了今天的中國。」他寫道。
隨後,這位新加坡總理用中文引述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稱這句話提醒了歷史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網絡)
在這條帖文中,李顯龍分享了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十年前的一篇文章。
2009年5月4日,楊榮文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五四是新加坡豐富遺產的一部分》一文,
闡述了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化過程扮演的重要角色,
以及它如何對新加坡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文章認為,五四運動鑄就了中國人集體的決心,
要創造新的中國文化,推翻封建思想、提倡性別平等、反對黃色文化、強調普及教育以及推崇科學與技術。
作者當時指出,發生在中國的每一場重大事件,在新加坡都會引起反響。
經過90年,五四對新加坡的影響,在占該國四分之三人口的華人的文化復興中依然可見。

(圖片來源網絡)
李顯龍在臉書上轉發的另一篇文章來自英文雜誌《外交學者》(The Diplomat),
刊登於2015年,題為《中國五四運動的遺產》(The Legacy of China's May Fourth Movement),
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安基特•潘達(Ankit Panda)。
文章稱,儘管五四運動是一場人民起義,但它不應該被誤解為「西式民主的泛濫」,
這場運動代表的是一種「深刻的民族主義和普遍的憤怒」,衍生自西方對中國的掠奪。
「文章很好地概述了五四運動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國,值得一讀!」李顯龍評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