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統計,截至上周,新加坡全島累計骨痛熱症病例已飆升至9257起,7人不幸染病去世。這一數字令人震驚,凸顯了疫情的嚴峻性。
目前,新加坡共有83個骨痛熱症活躍病例集中區,其中13個區域病例數超過十起。每年5月至10月是骨痛熱症的高發期,而今年連續數月的高溫和潮濕氣候,無疑加劇了疫情的蔓延。

(圖:來源自網絡)
面對這一挑戰,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自2016年起便開始研究並實施一項創新的生物控制策略——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這種細菌能夠使雌性伊蚊產下的卵無法孵化,從而有效抑制伊蚊數量,減少疾病的傳播。
然而,疫情的嚴重性並未因此而減輕。2020年,新加坡記錄了3萬5315起骨痛熱症病例,造成32人死亡,成為有記錄以來疫情最嚴重的一年。專家指出,約5%的患者可能會病情惡化,導致多器官受損,甚至喪命。
為了提高公眾的防病意識,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推出了「滅蚊5步驟」,包括更換花瓶水、清除積水、倒放裝水容器、鬆土以及疏通屋頂檐槽等措施,旨在從源頭上減少蚊子的滋生。

(圖:來源自網絡)
此外,新加坡的最新調查顯示,僅有42.7%的成年人口擁有抗體,意味著超過半數的成年人口尚未感染過骨痛熱症,仍面臨大規模暴發的風險。這一發現進一步強調了採取有效預防措施的緊迫性。
隨著登革熱高發期的臨近,新加坡正面臨雙重疫情的考驗。雖然登革熱一般不會致命,但在出現嚴重併發症時,也可能導致死亡。因此,新加坡政府和民眾必須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共同應對這一公共衛生危機。
在這場與疾病的鬥爭中,新加坡展現出了創新和決心。通過生物手段控制疫情,同時提高公眾的防病意識,我們有信心能夠戰勝骨痛熱症,保護人民的健康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