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的科學家採用新穎的統計方法揭示了過去兩個世紀新加坡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程度。這項研究描繪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關於熱帶城邦森林砍伐和城市發展的生態影響的圖景。今天和小助手一起去看看吧!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Ryan Chisholm 領導的研究小組編制了新加坡 200 多年的生物多樣性記錄,涵蓋 10 個主要分類群的 50,000 多個個體記錄和 3,000 多個物種。
根據這個綜合數據集,研究估計新加坡已經失去了 37% 的物種。重要的是,該團隊使用的新穎統計模型考慮了「黑暗滅絕」——在被發現和記錄之前就滅絕的物種。
儘管 37% 的滅絕率很高,但這只是 2003 年之前也試圖解釋黑暗滅絕的估計值的一半。研究小組還發現,某些群體特別容易滅絕,包括大型哺乳動物、依賴森林的鳥類、蘭花和蝴蝶。

2023 年 12 月 11 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的一篇題為「新加坡生物多樣性的兩個世紀的發現和喪失」的科學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些發現。
1. 使用新穎的統計模型進行更準確的估計
早期的模型僅使用每個物種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記錄來估計滅絕率,而 MODGEE 模型則通過使用完整的按時間的物種檢測矩陣來採用更詳細的方法,從而促進更豐富的分析。
MODGEE模型提供了每個物種的估計機率和滅絕日期,適合應用於具有更全面數據記錄的物種群體。
Chisholm 副教授說:「使用我實驗室開發的統計模型,我們可以解釋那些在我們知道它們存在之前就已經消失的物種。新穎的 MODGEE(檢測矩陣給出滅絕估計)模型特彆強大,因為它考慮了每個物種的整個檢測歷史。

2. 優先保護有魅力的物種
該研究的結果不僅對新加坡而且對更廣泛的東南亞地區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根據新加坡的歷史經驗推斷,如果目前的森林砍伐趨勢持續下去,到 2100 年,東南亞可能會失去 18% 的物種。
他們將這種情況描述為「熱帶歐洲」情景,因為儘管大多數物種預計將持續存在在該地區未來以人類為主的景觀中,滅絕將集中在大型有魅力的物種中。
鑒於這些發現,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建議改變保護策略,優先考慮以魅力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模保護,這些物種因其審美吸引力或文化意義而獲得更多公眾興趣。

奇澤姆副教授補充道:「採用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其他物種,而且也符合其他保護目標,例如保護碳儲量,這對於緩解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在新加坡等城市環境中,研究人員建議重點關注葉猴、穿山甲、犀鳥和蝴蝶等中型物種,這些物種可以在適當的保護支持下適應城市化景觀。
對於更大的東南亞地區,重點擴大到包括老虎、猩猩、大象、犀牛和其他瀕臨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等物種。

葉猴

穿山甲

犀鳥

蝴蝶
以上就是近期的新聞速遞啦
地球不僅僅是人類的家園
更是萬千生物賴以生存的家
保護生物多樣性,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