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為善不落人後,不僅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義工活動,當本地有患罕見疾病案例得募集醫藥費、或飽受戰火衝擊的外國居民需要援助,國人都會慷慨解囊捐款紓困。
然而,新加坡的一些慈善機構和組織發現,近幾年他們收到的款項有減少的現象。
由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管理的眾籌平台Giving.sg,讓公眾向約600個非營利組織捐款,也允許自願發起的籌資活動。
2023年,Giving.sg籌得的款項達9460萬新元,比2022年的9800萬新元少了3.5%;去年的捐款也是過去四年的新低。
該平台也透露,去年旗下的捐贈者人數為11萬4000人,不及2020年的17萬7000人,也是自2021年連續第三年下跌。
新加坡食物銀行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21年至2023年之間,物品和現金捐助都呈下滑趨勢。

食物銀行的現金和補助金捐款,從2021年的421萬3000新元,降至去年的229萬新元。圖為食物銀行的貨倉。(聯合早報)
公眾捐贈的物品方面,食物銀行在2021年收到價值357萬4000新元的物品,到了2022年就減至324萬9000新元,去年首11個月進一步減至289萬新元。
食物銀行的現金和補助金捐款,則從2021年的421萬3000新元,降至去年的229萬新元。
生活成本上升 民眾捐贈前得先三思?
捐款少了可歸咎於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疫情帶來的影響。
2023年12月,慈善總監辦事處(簡稱COC)發表的2022年財報揭露,本地超過2300個慈善機構收到的款項,從2020財年的31.2億新元,下滑5%至2021財年的29.5億新元。
根據COC統計,只有社區和健康相關的組織收到的捐款取得增長,其他如宗教、教育、藝術和文化遺產等領域的捐贈都減少了。
慈善總監陳金淡解釋說,疫情嚴峻期間,慈善領域的運作和籌款活動都受衝擊,許多慈善團體要麼取消或延辦活動,要麼縮小實體活動規模或改為線上舉行。
到了2022年,即防疫限制放寬後,本地慈善機構才開始恢復實體慈善晚宴或競走等活動。
慈善團體關愛青少年中心(簡稱CARE)發言人也表示,疫情暴發後的隔一年,人們感受到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有些人的薪資減少,或是丟了工作,這些都是可能導致捐款金額降低的因素。
即便疫情趨穩,生活費上漲和消費稅調高,也讓新加坡人申訴經濟負擔增加。

救世軍社會及社區服務總監毛漢忠說,面對生活成本上揚等因素,國人和企業都可能會重新審視他們願意捐贈的金額,甚至考慮是否還要捐贈。(海峽時報)
救世軍社會及社區服務總監毛漢忠說,消費稅調高、生活成本上揚等因素,都給新加坡人的可支配收入帶來更大壓力。
他因此認為,國人和企業都可能會重新審視他們願意捐贈的金額,甚至考慮是否還要捐贈。
毛漢忠指出,這個情況令人關注,因為過去四年慈善機構的捐款穩步下降,平均比前一年少約10%至15%。
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總裁蘇釗耀則解讀說,這些年來通脹上升和生活成本固然引發擔憂,但捐贈者和款項減少,也許是因善心人士的捐贈方式變得多樣化,或是以線下方式進行捐款。
政府和慈善機構鼓勵國人獻愛心
即使捐款數字不比往年「亮眼」,但依然有一些令人鼓舞的現象。
蘇釗耀透露,雖然捐助者較少,不過每位捐贈者給予的款項其實有所增加,從2020年的約530新元增至去年的約830新元。

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發現,雖然捐助者較少,不過每位捐贈者給予的款項其實有所增加。(商業時報)
也有慈善組織發現,去年收穫的款項不降反增。眾籌平台「希望之光」 (Ray of Hope)去年籌得超過680萬新元,比起2022年的410萬新元有顯著增加。
據慈善組織善糧社的觀察,消費稅調高對捐款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主要是因他們大部分的款項來自企業。
「我們預計今年也不會有太多變化。不過,這不意味著來自公眾的捐款變少了,還是有很多新加坡人對善糧社旗下的義工計劃有極大的興趣。」

根據慈善組織善糧社的觀察,消費稅調高對捐款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聯合早報)
實際上,本地慈善組織也藉由不同管道,積極鼓勵新加坡人多多獻愛心,不只定期舉辦活動,還會透過社媒營銷等方法推動線上捐贈。
另外,政府去年發表財政預算案時也宣布,給予捐款者250%扣稅率的優惠期將延長多三年,直到2026年底,目的也是為了鼓勵新加坡人捐助公益機構和符合資格的機構。
捐款多寡非關鍵
生活開銷某程度上確實會影響捐款的數額,但長遠來看,慈善組織扔對新加坡人的善心有信心。
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總裁蘇釗耀說,儘管經濟和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但他相信新加坡人在來年會繼續展現慷慨解囊的精神。
他表示,新加坡善心人士過往已表現非凡的捐款意願,以及投身對他們來說有意義的志願計劃。
「雖然宏觀局勢可能會對慈善界帶來阻力,但這也給新加坡人製造機會,鼓勵他們挺身而出為居民和社區做出貢獻。」

生活開銷某程度上確實會影響捐款的數額,但慈善組織扔對新加坡人的善心有信心。(聯合早報)
救世軍社會及社區服務總監毛漢忠也表示,他持續堅信新加坡獨有的給予(giving)和肯定(affirming)的文化。
他說:
「面對經濟困難的那幾年,捐款金額可能會比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還是會定期捐款。有些人每個月風雨不改地捐贈一元,我們的捐款箱依舊善心滿滿。」
「就算日子艱難,捐贈者還是會繼續回饋社會,有些還會給予更多,因為他們知道(弱勢群體)的需求也增加了。」
所謂捐款不在乎多寡,有慈善團體負責人說,就算往年給50元今年只能給10元,還是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能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