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是新加坡在吸引外來資金及投資移民之餘,務必做好的把關工作。
上個月,我國警方偵破一起10億新元洗錢案,涉案的10名「福建幫」犯罪團伙被逮捕歸案。前天(9月6日)庭上揭露的信息顯示,這起洗黑錢案所涉及的資產其實超過18億元。
這起新加坡有史以來被搗破的最大宗洗錢案,一方面令人大快人心也印證了新加坡對洗黑錢零容忍的態度。
但另一方面,當局透露的信息加上本地媒體挖出的黑料,卻也隱隱讓人感到不安:
新加坡強大「吸金」能力的背後,是否出現了疏漏,導致不法之徒有機可乘,鑽空隙洗錢?
據本地媒體報道,此次被搗破的犯罪團伙早在2017年便開始在本地購置房產,其中一人去年5月還因為一次買下20個總值8500萬新元的豪華公寓單位,而成為新聞話題。

「福建幫」據報自2017年起便開始在本地購置房地產。(海峽時報)
「福建幫」在新加坡逍遙法外多年
洗錢金額之大,時間跨度之長,難免引起質疑:
這些團伙為何沒有更早被發現?
媒體報道顯示,這群犯罪團伙在新加坡的生活方式高調、奢華。
他們砸下數以億計的資金買豪宅、買豪車、買下豪華高爾夫俱樂部的會員,吃香喝辣不在話下。
有者長袖善舞,藉投資生意,把在境外的犯罪所得「洗白」。
根據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制局(ACRA)的記錄,10名被捕的「福建幫」團伙中,就有7人是一些公司的董事或股東,其中一人甚至曾是本地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
這些人還擺出一副善長仁翁的姿態,「總統挑戰」慈善基金據說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收過其中三名「福建幫」人士共30萬新元的捐款。
這群犯罪團伙的行徑,符合外界對洗黑錢的認知。先將不義之財以隱秘的方式存放至金融體系,然後購置房地產、開設空殼公司及投資合法產業,將黑錢漂白。
上述模式顯然行之有年。「福建幫」能在新加坡逍遙法外多年,顯示新加坡監管機構及銀行等相關業者「識人不明」,在打擊洗黑錢工作上仍有進步空間。

買車買房是「福建幫」在本地洗錢的手法之一。(海峽時報)慎防點燃排外情緒
這類犯罪團伙將新加坡當作「洗錢中心」,除了對我國法治形象造成一定衝擊,本地物價因通脹因素居高不下之際,更須慎防這類境外犯罪團伙高調炫富的誇張行徑,在部分國人心中埋下仇富與排外的種子。
據悉,犯罪團伙往往會以遠高於市價的不合理價格,購買資產、商品或服務,大撒幣式的揮霍手法,形同做壞市場。
近年來,歐洲國家漸漸掀起反移民風潮,極右翼分子大行其道。
但作為國際都會,新加坡絕無可能完全不接受外來資金與外來人士,自絕於世界。
「福建幫」這類個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儘可能控制在最小範圍,避免排外情緒在本地社會滋生。
螺絲還須進一步拴緊,從源頭就阻絕
我們清楚,「福建幫」只是一小撮害群之馬,但當局還是應加大力度,從源頭就阻絕任何可能流入本地的黑錢,莫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若新加坡的監管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將爛蘋果從好蘋果中篩選出來,使爛蘋果被國人放大檢視,引發排外情緒,對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財富管理中心的長遠發展,將是一大不利。

新加坡近年來「吸金」能力大增,但也對監管機構構成了更複雜的挑戰。(商業時報)
早在「福建幫」被搗毀前,當局今年6月28日已推出新條例,要求發展商對買家進行風險預測及展開客戶盡職調查,一旦發現可疑洗錢活動,都必須向商業事務局呈報,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非法資金破壞本地市場穩定。
政府早前也進一步修訂《貪污、販毒和嚴重罪案(沒收利益)法案》,增設魯莽及疏忽洗錢罪。
上述舉措無疑會增加各方的合規成本,但足證當局持續拴緊螺絲,修補漏洞的決心。
放眼未來,防堵黑錢的監管機制必須持續以「良幣多多益善,劣幣敬而遠之」為最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