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我們這一天》(Give us this day),Ricarte Puruganan(菲律賓畫家),1974
很可能描繪是的二戰期間日本占領菲律賓期間忠於日本的菲律奔馳兵。這幅畫最初是作者參加1943年的藝術比賽,可惜在1945年馬尼拉的轟炸中被毀,三十年後作者又重新創作了這個版本。

《致日惹的人民》,Sudibio(印尼畫家),1949年
描繪是印尼在爭取從荷蘭獨立時期的社會現實,這幅畫曾被刊登在1949年共和國新聞部出版的《Brochure Kesenian》(藝術手冊)上。

《Burong Hitam, Matahari, Manusia》(黑鳥,太陽,人),Affandi(印尼畫家),1950
可能是一個苦行僧的形象,手中拿著樂器在流浪,背景中的太陽是Affandi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符號。

《戰爭與和平》,Hendra Gunawan,1950s
Hendra加入了一個Pelukis Front的藝術家士兵組織,他們在印尼獨立戰爭期間創作了很多的海報和繪畫,1947年還幫助成立了Pelukis Rakyat 組織,該組織受到了蘇加諾總統的支持,創作了很多公共畫作。

《烈火中解放馬尼拉》,Fernando Cueto Amorsolo(菲律賓畫家),1945年

《占領期的市場》,Fernando Cueto Amorsolo,1942年
乍一看似乎是個陽光明媚的市場,但背景中的日本士兵和日本國旗則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緊張氣氛。

《捍衛你的榮譽》,Fernando Cueto Amorsolo,1945年

《圍觀海報》,S Sudjojono(印尼畫家),1956年
獨立後的印尼該朝哪個方向走?畫中的社會各階層在聚精會神的注視著什麼,而牆上的(海報)被描繪成一堆無法看到的東西,創造出一種不確定性。

《保衛我們的祖國》,S Sudjojono,1965
S Sudjojono 曾在印尼擺脫荷蘭殖民統治的時期帶領一個60名學生組成的游擊隊對抗荷蘭軍隊。左下角題一句話「用我們所有的工具和手段,保衛我們美麗的祖國」。

《迎接日出》,Itjl Tarmizi (印尼畫家),1950s-1965
幾位女性在沙灘上等待日出,雖沐浴在陽光下,卻神情緊張。
Tarmizi 是藝術家組織 Pelukis Rakyat 和 Lembaga Kebudayaan Pakyat (LEKRA)的成員,LEKRA是印尼共產黨的文化部門,1965年被新秩序政府迫害的時候,Tarmizi 躲藏了30多年。

《鄉村風景》,Nhek Dim(柬埔寨畫家),1960年
Nhek Dim是20世紀60年代柬埔寨最著名的畫家,暖色和扁平他作品的典型特徵。

《那些被趕出家園的人》,Amrus Natalsya(印尼畫家),1960
Amrus Natalsya是印尼LEKRA下的分支Sanggar Bumi Tarung的創始人。

《結局》(The End),Nguyen Lam(越南畫家),1965年
人最終會留下什麼?灰白的世界裡一條狹窄細長的黑色區域,若隱若現的躺著一副人的骨架。人是在世間的夾縫中生存嗎?最終留給世間的只是一副白骨嗎?還是那雙不遠處的鞋子?

《女人,蛇,蜥蜴和食人魔》,Bagyi Aung Soe(緬甸畫家),1972年
蛇和食人魔是《羅摩衍那》和本生故事中的人物,這裡在構圖中與一個女人的形象交織起來,是作者嘗試不同繪畫風格來描繪古代神話人物,有一種幽閉恐懼甚至暴力的感覺。

《Sea no evil, Hear no evil, Speak no evil》(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林友權,1955年
林友權,1928年出生在福建廈門,後前往新加坡,是南洋藝術學院的校長。

《真理何處尋》,林友權,1951年
這幅畫的英文名稱叫Searching,一個勞動者在大白天拿著點燃的蠟燭在大街上尋找(公平和正義)。作者曾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赤道藝術協會,這幅作品是作者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的評判。

《暴動》,林學大,1955年
這件作品暗示的是20世紀50年代初發生在新加坡的社會動盪,林學大為林友權的父親,南洋美術學院(現南洋藝術學院)的創始人。

《跳舞的突變體》 ,Hernando R Ocampo,1965年 Hernando R Ocampo是菲律賓的現代派藝術家,二戰結束前美國投下原子彈,《跳舞的突變體》(Dancing Mutants)是畫家對恐怖的原子塵的反應。作品以菲律賓本土植物的紅與綠的色彩和勻稱節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表面上畫中植物的形式和顏色都是和諧的,可是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植物竟然應原子塵的污染而變形,這是畫家對人類未來生活所表達的隱憂。

《裸體》,Ta Ty(越南畫家),1953年

《臉》,Fua Haribhitak(泰國畫家),1956年

《緬甸音樂家》,U Kin Maung(緬甸畫家),1964年

《基督》,Ang KiuKok(菲律賓畫家),1958年

《船》,Lai Foong Moi(賴鳳美),1960年

《佛塔》,Latiff Mohidin(馬來西亞畫家),1964年

《喝茶者》,Anita Magsaysay-Ho(菲律賓畫家),1957年

《Joget》(馬來的一種舞蹈),Syed Ahmad Jamal(馬來西亞畫家),1957年
Joget是一種傳統的馬來舞蹈,起源於殖民時代的馬六甲,在印尼、馬來、新加坡流行,在馬六甲,它被稱為Chakunchak。作者在這幅作品中捕捉到了舞蹈的關鍵因素,比如舞者手臂和手的節奏,膝蓋的彎曲,以及傳統馬來服裝的彩色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