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華族文化是我們的根,失去必然會隨波逐流

2023年09月26日   •   2907次閱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不止一次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推廣華語,「華族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失去文化的根,以免隨波逐流。」

圖源:臉書

9月23日李顯龍總理出席宏茂橋及德義區在碧山–宏茂橋公園的中秋慶祝活動。

他說:世界多事之秋,在新加坡我們穩固地解決自己的問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我們社區也一樣重要,不同種族和群體一起慶祝傳統節日,凸顯我們的甘榜精神。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幸福安康!

之前李顯龍總理就一直強調:新加坡要堅持不懈地推廣華語,鼓勵年輕一代多接觸華族文化!學習華語不單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根和文化,這也能幫助大家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建立起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聯繫。

在新加坡,閩南文化不僅得到了保留和發揚,也經歷了創新和變化,與其他族群的文化相互交流和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新加坡閩南文化。

近日,在新加坡廈門公會舉辦的「閩南文化在新加坡」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從歷史、社會、教育、宗教等多個角度,探討了新加坡閩南文化的起源、發展和現狀,並分享了他們對閩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心得和經驗。

閩南人的歷史和文化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閩南人和閩南文化。閩南人是指祖籍福建省沿海一帶的華人,主要分布在漳州、泉州、廈門等地。他們使用閩南語方言,也稱為台語或咱兒話,閩南語方言是漢語方言之一,與普通話有很大差異,但與台灣話很接近,閩南語方言有很多外來語詞彙,反映了閩南人開放和多元的文化特性。

閩南文化是指閩南人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音樂藝術、戲劇表演、美食佳肴、民俗風情等。閩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體現了閩南人的海洋性、商業性、兼容性和創造性。

在研討會上,柯木林教授講題為「我對新加坡閩南文化的認識」,從五個特性介紹了閩南文化,並舉例說明了在新加坡如何保留和發展。

圖源:宗鄉總會‍‍‍

在宗教信仰方面,九皇大帝是道教和民間信仰的星宿神明,盛行於新馬泰等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在新加坡各地都有慶祝九皇齋節的活動,信徒身穿白色素服,祭神祈福,有神明遊街、過火炭、過平安橋等儀式。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閩南人對神靈的虔誠和感恩,也增進了社區之間的團結和友誼。

在音樂藝術方面,南音是閩南地區的經典藝術之一。它是一種以彈唱為主要形式的音樂表演藝術,以琵琶、月琴等彈撥樂器為主要伴奏,歌詞多為閩南語方言。南音的曲目有很多,有古典的《梅花三弄》《十面埋伏》,也有現代的《新不了情》《啟程》等。在新加坡,湘靈音樂社是南音界的代表團體之一,它不僅傳承了傳統的南音,也創作了創新的南音,與時代接軌,與時並進。

在戲劇表演方面,梨園戲是閩南人最喜愛的戲劇形式之一。它是一種以唱、念、做、打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藝術,以閩南語方言為主要語言,以南音為主要唱腔,服裝華麗,道具簡單。梨園戲的劇目有很多,有歷史的《三國演義》《紅樓夢》,也有神話的《西遊記》《封神榜》,還有民間的《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近年來,有一些團體和個人努力復興梨園戲,把佛教故事改編成大型梨園戲,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

在美食佳肴方面,閩南菜是閩南人的飲食文化之一。它是一種以海鮮、蔬菜、豆製品為主要食材的菜系,口味清淡、酸甜適中、色香味俱全。閩南菜有很多,有家常的炒米粉、滷肉飯、肉圓湯,也有特色的沙茶麵、蚵仔煎、魚丸湯等。在新加坡,閩南菜隨處可見,在小販中心和餐館裡有賣,閩南菜不僅滿足了閩南人的口腹之慾,也吸引了其他族群的喜愛和嘗試。

在民俗風情方面,中秋節是閩南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它是一種以賞月、吃月餅、玩燈籠為主要活動的節日,象徵著團圓和祝福。中秋節有很多習俗和故事,有傳統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吳剛伐桂,在新加坡,中秋節不僅是閩南人的節日,也是全民的節日。每年中秋節前後,在新加坡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包括燈籠展覽、燈謎競猜、文藝表演等。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閩南人對中秋節的情感和寓意,也增進了不同族群之間的了解和交流。

閩南人的教育和身份

其次,我們要了解閩南人在新加坡如何接受教育和建立身份認同。閩南人在新加坡的教育和身份,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話題。在研討會上,許源泰教授和意公子分別從學校和文化的角度,闡述了他們對這個話題的看法和見解。

圖源:宗鄉總會‍‍

許源泰教授以「十九世紀新加坡閩南學校」為題,介紹了崇文閣和萃英書院的歷史和意義。崇文閣和萃英書院是新加坡最早的閩人義學,由祖籍福建永春的馬六甲峇峇陳金聲創辦於1849年和1854年。陳金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也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以身作則,慷慨捐地捐款,贏得了當地閩商的支持和響應。

崇文閣和萃英書院不僅提供了免費的教育給閩南兒童,也培養了一批閩南精英,如陳嘉庚、林文慶、林永祥等。這些學校標誌著當時新馬地區閩人教育已向前大大跨進一步,也為後來的華文教育奠定了基礎。

圖源:宗鄉總會‍‍

意公子以「愛拼才會贏」為題,講述了她對華人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尤其是閩南人的遷徙和發展。意公子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傳播者,她曾經在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過《百家講壇》等節目,也曾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過。

她說,人類遷徙的歷史,就是打拚求生存的歷史,無論是中原到閩南的衣冠南渡,或是福建人從閩南下南洋,無不見證了這種打拚的精神。她說,我們必須有拼搏的精神。

愛拼不一定會贏,但愛拼一定不會輸。福建人在新加坡創辦了很多學校、會館、寺廟等機構,為新加坡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她說,我們要維護好文化的根,才能對母族文化有更好、更深的認識,而也能加強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

閩南人的未來和展望

閩南人在新加坡已經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他們已經成為新加坡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閩南人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機遇。

汪家裕先生是新加坡廈門公會會長,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廈門公會是一個由祖籍福建廈門的華人組成的社團組織,它成立於1925年,目前有近千名會員。廈門公會的宗旨是促進廈門人之間的聯誼、弘揚廈門文化、服務社會公益等。

汪家裕先生在研討會閉幕致辭中說,我們要積極傳承傳統文化,灌輸傳統價值觀,那麼,傳統文化才能在新加坡繼續創新,更上一層樓。

我們要與時俱進,把握機遇,我們才能在新加坡繼續發展,更有影響力。

我們要團結一致,互相支持,那麼,我們才能在新加坡繼續合作,更有凝聚力。

在新加坡,既有幾代以上根深葉茂的本地人,也有初來乍到的新移民,他們把祖籍地的文化帶到了這裡,也在這裡安家立業、生兒育女。

祖籍地是我們的文化之根,它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和知識,讓我們有自信和驕傲,讓我們不會在變化的世界中迷失自我;本地文化是我們的文化之枝,它讓我們與時俱進,創新和變化,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和光芒,反過來也滋潤和強化我們的文化之根,相互促進。

555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72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