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觸手可及 住在博物館裡是怎樣的體驗?

雖然這是一間博物館,可是也是我的家。所以當你來的時候,你是我的客人,我是主人,我歡迎你,我跟你分享我的文化、我的故事。
53歲的葉艾明是第二代土生華人,小時候對土生華人文化產生興趣,帶著尋根的目的,從世界各地收藏土生華人古董物品。
他自2003年就開始讓公眾到家中參觀他的收藏,2007年在土生華人文化氛圍濃厚的如切社區買下這間排屋,按照土生華人的傳統布置,打造成一間博物館;一樓是前廳、客廳、廚房和廁所,二樓前半部分擺放了他珍藏的婚嫁相關物品,後半部分則是他的臥室。

葉艾明的住家博物館位於土生華人文化氛圍濃厚的如切社區。(圖:任佳星)
與藏品零距離
跟一般博物館不同的是,葉艾明40年來收藏的近5000件古董大部分都井然有序地擺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沒有展台和玻璃罩,其中一些甚至可以日常使用。
朋友和訪客可以坐在古色古香的家私座椅上,聽他介紹土生華人文化和他自己的收藏故事。
只有瓷器等易碎的物品放在柜子里,而他打掃時也格外當心。
為了居住舒適,葉艾明添置了冷氣機、微波爐、冰箱、電視機等電器,但收藏家最大的困擾就是沒有足夠的空間擺放物品,而他習慣先購買再考慮陳設,有時需要絞盡腦汁才能為心愛的寶貝找到一席之地,甚至還要做出取捨。
為了騰出空間擺放展示櫃,他就不得不把電視機送到父母家。

前廳。(圖:任佳星)
處處都是珍藏 走路都要特別小心
葉艾明的家真的處處都是古董,就連樓梯台階兩側都放滿了幾十個多層飯盒(tingkat)和痰盂,廚房上方也架起橫樑懸掛多層飯盒。
「上下樓梯的時候會非常當心,不要碰到飯盒和痰盂,尤其是我有點喝醉時。我有一次下樓時踢到痰盂,腳很痛,痰盂也痛,最主要的是心裡最痛。」
排屋建成已近百年,不免遇到屋頂漏水、牆壁不夠堅固,更擔心白螞蟻肆虐,所以他會不時維修和防治蟲害,以保護住宅和古董。
與近5000件古董住在一起,他也擔心會有小偷闖門,因此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鄰居們也會在他外出時候幫他照看。

葉艾明給訪客講解。(圖:董勵萱)
屋主和館長雙重身份轉換
獨居的他既是屋主,也是館長和講解員,每當有訪客登門,他的身份就會切換。居住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免犧牲生活的舒適度,但葉艾明甘之如飴,因為向訪客介紹土生華人文化和自己的經歷,讓他感到驕傲。
他說:「雖然這是一間博物館,可是也是我的家。所以當你來的時候,你是我的客人,我是主人,我歡迎你,我跟你分享我的文化、我的故事。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當你們來的時候,我是用你們的眼睛『看』這些古董。」

客廳。(圖:任佳星)
葉艾明的正職是經營印刷生意,博物館採取預約制接待訪客,有時也會遇到不速之客慕名而來,他不得不將他們拒之門外。
「最不方便(的地方)也是我的成功(之處),很多訪客以為我這個博物館隨時可以敲門進來。有時我在工作,有時我有私人的體驗,很不好意思,沒有辦法接受他們來參觀。這是最困難的地方。」

珍貴的娘惹瓷器被收納在古董柜子中。(圖:任佳星)
葉艾明未婚,雖然與妹妹的兩個兒子很親近,但其他收藏家的經歷使他堅信,死後將一屋子古董傳給晚輩並非是最佳方案。
「孩子又不知道怎麼照顧,又覺得不好意思,要賣也不能賣,價格多少錢?我覺得最好就是把它捐出去,新加坡博物館也好,外國的博物館也好。如果他們有地方放,想展覽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我就感到最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