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仿佛小中華民國,卻是一個成功的"中華民國",孫中山未竟之志卻由李光耀後輩變相地實現了。而新加坡太小相對於中華民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一個縣級市的體量,卻有中國一個省的經濟規模,確實讓人驚愕。以色列以區區數萬之軍隊可以輕鬆打敗百萬之阿拉伯聯軍,給新加坡樹立了榜樣。新加坡的一畝三分地不是沒有發展餘地,任何一個大國都是由小發展來的。只不過新加坡不能象近代英格蘭一樣吞併英倫三島,進而建立曰不落帝國,時代變了。然也有可乘之機,日本不是在許多國家買了許多地嗎?數量驚人。也就是海外有一個隱形"土地"的日本。比如馬雲也在美國也買了幾分之一新加坡面積的美國的土地,大農場,建造一座縣城也是可以的。
這年頭,雖說軍力強了不可以象昔日沙俄美國等眾多國家搶別人的土地,可以買呀。新加坡就購買了鄰國的許多沙石建造了自己的土地。金錢的力量還是很強大。不過支撐美國、德國、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強大的不是金錢,馬六甲的地理位置,而是對於科技的態度、高效的管理。新加坡已經走入它們之列,而中國還在路上。依靠房子和基建的路還在重複,已為任正非的強大作了事實上的否定。
中華民國,一個碩大的藍圖沒有實現。《建國方略》限於紙上,卻在異域東南亞一百年前闖關東下南洋走西口一樣地實現了,還建了國,一個已開發國家,富而強,符合時代潮流。
孫中山是我佩服的領袖,決非他自詡的"洪秀全第二"的洪秀全可以相提並論。其實他是有望成功的。他說"假若辛亥革命可以晚推遲5年爆發,十月革命晚6年而成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時機不對,如早產了,營養不良,中途夭折。
如果1916年或1917年爆發,袁世凱已死了,北洋軍缺一個統治中心,而革命高漲,挾天下洶湧澎湃之民意、民心所向,積極徵兵則革命可成。
孫中山在大多數人反對情況下,把平均地權寫入黨綱,就顯示了他的進步性。他在英國學習"資本主義"的時候,順便加入了社會主義的成分,創立了三民主義,而俄國的革命者正在這裡學習社會主義。他們都在這裡取了經,"盜火者"回去建設自己的祖國。許多年後,印度的甘地和李光耀也來了。中華民國僅四個月就破產了失去了政權,蘇聯執政70年也迎來了關門大吉。印度?新加坡發展是最好的,相對而言。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