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醫療體系的設計從低到高逐級上升,不同級別的醫生或醫院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同。目前新加坡有15個公立醫院和醫療中心,包括6個綜合醫院,一個婦女和兒童醫院,醫療中心,一個精神病醫院和6個專業癌症,心臟,眼睛,皮膚,神經科學和牙科保健中心,21家私人醫院和專科診所。此外,新加坡擁有2000多名全科醫生(GP),每個居民區還有社區醫院,可為康復期病人以及無需前往綜合性醫院就診的老人提供及時的醫療保健服務。
新加坡的醫生收入是相當可觀的。根據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的數據,畢業生中位數月薪為3200新元,而醫學院畢業生的中位數月薪達5000新元,在所有專業中位居第二,僅次於法學院。新加坡私立醫院的醫生收入遠遠高於公立醫院。政府為了鼓勵醫生留在公立醫院服務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和當地的醫學畢業生或者在海外上醫學院的新加坡人簽訂合約,政府補助高額的醫學院學費,而受助者必須在公立醫院服務滿一定的年限才可以去私立醫院。新加坡公立醫院的醫生不能同時在私立醫院執業行醫,這樣保證了醫生能全身心投入醫院的工作,也不會過度疲勞。一個醫生的收入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個普通家庭的開銷,也不需要多點執業。在新加坡,醫生社會地位很高,受到普遍尊重,社會各階層的人都非常鼓勵子女做醫生。醫學院入學競爭非常激烈,只有最優秀的畢業生才有可能進入,而且醫學院的學費也非常高。新加坡的社會環境決定了醫生這個職業擁有精英地位。
一、家庭醫生(診所)
新加坡最初級的醫療保健單位是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在很多國家已經非常成熟。比如在美國,病人看病一般先找自己的家庭醫生。如有需要,家庭醫生安排病人到大醫院就診或聯繫專科醫生為病人診治。家庭醫生在新加坡的定義與美國略有不同,既有針對某個家庭或個人的私人醫生,也有自立門戶的小診所。家庭醫生通常在社區租個小門市房,一個人開診。
家庭醫生相當於醫療保障體系中最普及、最基礎的一層。凡是找家庭醫生看病的患者,醫生都會為之診治。有發燒、咳嗽這樣的症狀,患者自己可能已經知道是感冒了,去找家庭醫生看病的目的是確診和拿藥,醫生確認病情是感冒,於是給患者開藥。很快就能結束這次治療,屬於短時間的看診,收費也很少。但是有些病情是家庭醫生無法診斷的,家庭醫生便會開一張轉診單,把她介紹到另一個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而在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看診所需的時間較長,花費也高一些。
初級醫療保健制度完善的新加坡,擁有2000多名全科醫生,他們分布在社區醫院(Communityhospital)、聯合診所(Polyclinic,內、外、婦、兒綜合基礎疾病的門診部)、私人醫院(Privatehospital)或是私人全科診所(Privateclinic)。每一個住宅區都由多家醫院、診所覆蓋,有些醫院、診所甚至提供上門服務,為居民基礎疾病、慢性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普通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路徑
普通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指的是沒有家庭醫學證書認證的家庭醫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臨床經驗,但是沒有進行過全科醫學系統的培訓,可以在聯合診所、私人醫院等地方行醫。成為普通家庭醫生的條件為:
新加坡公民在醫學院畢業進行實習醫生(Houseofficer)輪轉滿1年,成為初級醫師(Medicalofficer)後就可以選擇私人診所或醫院成為普通家庭醫生;
私人診所向中國等國外市場招募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生作為家庭醫生,一般需要大於3年的工作經驗,受聘於特定醫院,合同期一般為4年,註冊類型為臨時註冊;
經MOHH招聘以條件性註冊來新加坡工作,選擇聯合門診就職,工作滿4年正式註冊後可跳槽至私人診所。
普通家庭醫生進入的門檻相對較低,工資漲幅尚可,不過職位晉升比較困難。近年來,隨著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住院醫師培訓項目的盛行,政府正在逐步要求普通家庭醫生考取相應的全科醫學資格證書,從而統一和規範全科醫學隊伍建設。
2、職業家庭醫生(Professional family physician)路徑
成為職業家庭醫生(Professional family physician)有兩條途徑。
途徑一:申請住院醫師項目(Residency),進行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然後通過考試後得到家庭醫學碩士學位(Masterof family medicine),成為一名職業家庭醫生。
途徑二:申請家庭醫學深造文憑課程(Graduate diplomaof family medicine,GDFM),利用周末時間學習2年,並進行筆試和臨床技能考試,即可拿到畢業證書;之後再通過針對外國醫生的主治醫師培養計劃(SRS-staff registrar scheme diploma),每周有1天學習家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Master of family medicine),1年後通過考試成為職業家庭醫生。
家庭醫學住院醫師培訓(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有兩個體系,即國立醫療衛生集團(National health group,NHG)和新加坡醫療衛生集團(Singapore health services,Sing Health),其中國立醫療衛生集團以陳篤生醫院(TTSH)、邱德拔醫院(KTPH)為主;新加坡醫療衛生集團以新加坡中央醫院(SGH)和各種國立中心為主。兩大體系有各自的聯合診所和住院醫師培訓方案。
以陳篤生醫院住院醫師培訓為例介紹具體的全科醫生輪轉內容。
第1年:6個月在普通內科輪轉,3個月在婦產科,3個月在兒科,每周有1天在聯合診所出門診。
第2年:3個月在急診科,3個月在老年醫學科,1個月在精神病科,1個月做預防醫學,1個月在兒科急診,3個月自選科室。
第3年:在普通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共6個月,之後在聯合診所6個月。
住院醫師培訓的門診與普通家庭醫生的聯合診所不同。普通家庭醫生在聯合診所一般每天看50~60例患者,平均每個患者5~10min;而家庭醫學住院醫師自己預約患者並進行後期的隨訪,每天大概看20例患者,因而有充分的時間分析患者病情,並對患者進行持續性的診療,為日後自己開診所夯實基礎。新加坡為了學位認證上的統一,在家庭醫學碩士學位考試筆試中引進全美家庭醫學科資格認證委員會(ABFM)的考試題目,而臨床技能是自行出題。獲得碩士學位後成為主治醫師(Registrar),可申請不同方向的進修(Fellowship)最終成為顧問醫生(Consultant)。
3、專科醫生
跟專科專家比,家庭醫生的資歷要求相對低一些,具有初級的保健醫生的水平就可以開私人診所。比家庭醫生高一等級的是專科醫生。專科醫生自己開了醫院,配備了較為全面的醫療設備,方便患者接受全面的檢查和治療。由家庭醫生介紹去綜合醫院治療的情況下,患者還能獲得補貼。新加坡在私人診所和公立醫院之間建立了很好的雙向轉診制度。居民就診先到家庭醫生的小診所,當診所認為需要轉診時出具證明,患者憑證明到專科醫院就診,否則其在醫院的費用不能享受政府補貼,這種措施減輕了大醫院的負擔。
4、急診住院去綜合醫院
綜合醫院提供多學科的急診住院和專科門診服務和24小時急診。這些公共部門的醫院是以私立有限公司的形式進行運作的,可以確保競爭力與高水平的服務和質量,他們遠遠優於其他國家的「公立醫院」。這些公立醫院有能力處理很複雜的病症治療及從其他周邊國家轉過來的病人。這些大型綜合醫院,整個環境可以說是比中國的同類醫院優越很多。不僅有醫院通常的各種功能區外,還有餐飲等服務區等方便病人的場所,非常寬敞、舒適、方便;清潔、衛生就更是無可挑剔了。走道兩側的牆上,都布置有西洋風格的圖畫。候診區都有相關的醫學常識和介紹及當天的各種中英文報刊雜誌,供人取閱。到那些國家醫學中心的高級醫生候診區,更感覺是到了星級賓館,柔軟的地毯,舒適的沙發,各種悅目的陳設,以及窗外空中花園的花草綠樹,讓人的心情頓時放鬆。
看病的民眾很悠閒,沒有國內醫院常見的人聲鼎沸。為什麼人少?是因為新加坡實行嚴格的分診制,病人要先在社區醫院就診,有那裡的介紹才能再來綜合醫院。當然,您也可以直接到綜合醫院看病,但掛號費可就是一個天價了。
5、私立醫院與公立醫院
新加坡醫療系統分工比較明確,門診可以由各種醫療機構提供,而住院服務則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公立醫療和私立醫療在診病人中所占的份額分別是20%和80%,住院病人分別是80%和20%。在公立醫療機構就診一般需要預約,等待時間長,也不能自由選擇醫生。私立醫療機構由於患者少,不需要預約,還可以自己選擇醫生,候診時間短。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扮演的角色不同,相輔相成,哪個都必不可少。公立醫院裡,醫生要面對的患者多,為每個患者服務的時間相對短很多。在私立醫院,患者較少,醫生能跟患者做更多的交流,也能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新加坡的私立醫院與其他國家一樣,市場化經營。在私立醫院提供會診的醫生,大多是在公立醫院全職的醫師,偶爾去私立醫院兼職。私立醫院大都提供高級病房或VIP病房,由於私立醫院大多坐落在繁華的市區地段,並且醫師需要在完成他們自己所在公立醫院的職責之後才能去私立醫院會診,私立醫院的費用將會比公立醫院高出一截,然而這並不表示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會比私立醫院差。外國人去公立醫院看病住院,由於只能申請A類病房,環境還是非常好的。A類的病房與其他類的病房是完全隔離的。
公立醫院無論是病房還是門診,都是分等級的。比如住院,病房分為A1、B1、B2和C級。A1是單間,床位費每天約400新幣(約合人民幣1849.4元),一切費用都由患者自付,400新幣在新加坡夠住一晚五星級酒店。C級是9人間病房的床位,沒有空調,床位費每天35新幣(約合人民幣161.8元),政府補貼可達75%。雖然病房環境有很大差別,但病人們所接受的醫療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醫院會把不同等級的病人隨機分配到同一個醫療小組,一個醫療小組會同時負責不同等級病房的病人,以保證公平性。
公立醫院還承擔著一個重要的責任,把守從學生成為醫生的最後一關。在新加坡,醫科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必須先到公立醫院學習、培訓和服務一段時間。經過實習,合格後,才算是真正「畢業」,具有醫生資格,而後可以選擇進入私立醫院或者自己開診所。私立醫院服務高端患者,雖然患者少,但是給予每個患者的照顧更多,因此收費高一些。某些新加坡的公立醫院也提供少部分自費病人的醫療服務,設有高檔服務項目,因為有一些富有的患者更願意去公立醫院,如果說最基礎的設施和服務,公立醫院比私立醫院便宜。如果是高檔的服務項目,公立與私立是一樣的。
在新加坡,醫生只需要做醫生專業的事。醫生出門診絕不僅僅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團隊在合作。無論資歷多淺的醫生,都會有助手,這個助手會負責叫號、量血壓、預先調出病歷資料、安排檢查以及預約下次門診。藥劑師會跟患者詳細解釋每種藥吃多少、怎麼吃。如果患者需要飲食方面的指導,醫生可以請營養師會診,營養師會給出詳細的飲食方案。如果患者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社工會幫助協調解決。醫生可以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完成更多只有醫生才能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