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日本的機器人技術企業Doog研發有「自動跟隨」功能的智能電子輪椅,能自動跟隨前方的輪椅或工作人員。這意味著護士能同時帶領多個病患前行。(特約陳福洲攝)
文/梁偉康 攝影/陳福洲
本地一家醫療起步公司研發可遠程監測孕婦生命體徵的儀器,不必面對面,醫生也能獲知孕婦和胎兒健康。
該企業Biorithm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醫療創新中心正在扶植的企業之一,該公司針對高風險孕婦研發的儀器,能讓孕婦自己在家中隨時監測胎兒,並探測出比現有儀器更精確的心臟數據,儘早發現異樣。
這個創新中心設在亞歷山大醫院,占地5000平方英尺,專門幫助醫療起步企業加速他們的創新科技研發。
中心日前召開記者會,並與亞洲研究創新聯盟(Asia Research and InnovationAlliance Limited)簽署備忘錄,合作設立一個以5000萬元為目標的新基金,為這些起步企業提供一個進入亞太區市場的平台。
新基金名為盛通大健康科技基金,將會獲得亞洲研究創新聯盟的亞太區夥伴的支持與協助。當中包括來自韓國的C&R Healthcare Global、中國的中新(重慶)產業促進孵化中心以及台灣的國立清華大學等。
中心於2018年成立,至今已經協助超過20個醫療科技起步企業爭取到來自30個投資者、大約1億元的資金。中心也會為他們提供2000平方英尺的共享工作空間。
中心主任何克裕教授受訪時透露,自己有醫療起步企業的經驗,所以他想幫助更多醫療起步企業完成創新之旅,包括臨床試驗以及開發原型等。
他說:「絕大部分起步公司都是因為資金不足而無法維持,所以我一直向這些公司強調,起步公司的旅程非常漫長,他們必須設法生存才能成功。我們中心能提供醫療領域的專才,提供他們一個臨床認證的機會。」
何克裕指出,與亞洲研究創新聯盟的合作能進一步為醫療起步企業開拓進入市場的途徑。接下來將會有一個為期五個月的商業化計劃,物色已經能夠進入市場的產品或科技,之後為他們配對投資者。
亞洲研究創新聯盟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陳芳儀受訪時說:「我國市場有大約3萬億的投資資金,但很多風險投資基金不會只投資醫療科技公司,因為他們並沒有這方面的專門知識。透過我們的商業計劃,他們能選擇最值得投資的項目。」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