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帶著孩子們去了新加坡一個非常冷門的博物館,估計大家聽了都非常震驚,我也沒想過在新加坡,居然還有一個這麼有趣的地方。

這間博物館就是螞蟻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哦,也被新加坡各大媒體曝光過。像8視界,海峽時報等等。絕對是寶藏博物館~

新加坡8視界報道

海峽時報報道

新加坡螞蟻博物館,位於新加坡的東北部,乘坐地鐵黃線實龍崗,出站後坐3站巴士,再步行200米就到了。

首先呈現在眼球的這是一棟具有東南亞代表性的建築物,從外觀看就知道,它肯定是經歷過歷史的洗禮。
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兒童科普展示區
一進門,就被琳琅滿目的小玩意吸引了,全部是和螞蟻有關的。這是一間私人博物館,很多是館長珍藏版本。

在一樓兌換票以後,工作人員會簡單介紹一下注意事項。因為現在是特殊時期,每個人都需要戴口罩。
講解的過程,孩子們需要跟著導覽觀察螞蟻,所以可以根據需要購買「放大鏡」。孩子們拿著放大鏡,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衝進去……

觀看科普動畫
我們跟著導覽人員上來二樓,先是看了一個螞蟻動畫,大概5-10mins,然後導覽人員給孩子們講解了一下注意事項。孩子們帶著各種問題,開始在「上課」。

通過觀看視頻,孩子知道了幾個關鍵詞:蟻后、工蟻、還有兵蟻。導覽人員非常詳細地介紹每一種螞蟻的形狀、習慣還有他們的特點。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化身為好奇寶寶。一籮筐的問題,大家互動得很愉快。

除了講解,最好的學習當然是觀察和觸摸。只見這個放大鏡今天的使用頻率超高,而且孩子們特別專注地觀察。從螞蟻的眼睛、鼻子、腳等等,孩子們都能一一找出,並且非常興奮。


在我非專業的理解里,我一直認為,只有髒的地方才會有螞蟻的出現。但其實我錯了,因為螞蟻其實很講衛生,生活很有規律,並且呆過的地方都很乾凈。
如下圖所示,它們會把垃圾、食物殘渣還有排泄物等移到一個區域,形成一個角落,這也為了讓我們的工作人員很好地清理。這真的是當天最大的「冷知識」。
不同種類,不同習性的螞蟻
每種螞蟻的生活習性不同,工作人員會分門別類。


了解螞蟻的結構

對於螞蟻本身的結構,其實很多幼兒園也有學習,這次也算是能夠課本結合實際操作。
全球稀有,新加坡最大螞蟻品種
看完普通的螞蟻,給大家介紹全球品種稀疏,最大的螞蟻—Dinomyrmex Gigas。

因為它們白天休息,所以特別蓋了一個遮光布,當我們開燈跟它們打招呼的時候,它們就會警惕起來。

與螞蟻來一次親密接觸
導覽人員,請出一隻螞蟻,讓我們體驗它的爬行,非常有趣的體驗,除了個別孩子害怕意外,大家都爭相跟它親密接觸。

Emerson直接開始玩起螞蟻雜技了,還像模像樣的~
見證螞蟻覓食
最後,我們在導覽人員的指導下,孩子們夾起小蟲蟲嘗試喂食,畫面有點殘忍,對於不殺生的我,念了一路「阿彌陀佛」,希望可以超度這些小蟲蟲。


經過導覽人員的介紹,我們知道,原來螞蟻屬於高蛋白飲食,而且吃得很健康。除此以外,如果在家裡飼養螞蟻,只需要一些雞蛋即可……

館長創作展示區
參觀完2樓,博物館的「話事人」——人稱「蟻人」的劉慶俊。他在1樓親自帶著我們參觀和分享了他的螞蟻藝術。

現年36歲的劉慶俊,是一位紋身師,5年前因為機緣巧合,他開始了「養螞蟻「生活。
除了天天跟螞蟻親密接觸以外,後來還組織了螞蟻俱樂部,最後又成立了螞蟻博物館。

他的人生從此像開了掛一樣的精彩,一時間之間,所有報章、雜誌、還有新媒體以及電視節目,都爭相報道他的傳奇故事。





因為他有良好的畫畫功底,所以在飼養螞蟻的這些年,他已經把螞蟻跟畫畫融合一體,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畫中有蟻,蟻中有畫」。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螞蟻藝術吧!

下圖:魚尾獅蟻,寓意著他的螞蟻藝術從新加坡出發,走向世界。

這個為國爭光,好有民族榮譽感。

下圖:念利克缺,通過4個等角三角形來詮釋大自然的力量,相生相剋,盡在其中。


下圖:我和螞蟻的故事,一半是他,一半是虎,難道它叫半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