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不是美國的盟友,卻是美國唯一的「主要安全合作夥伴」。兩國長期以來合作緊密,但不代表新加坡會涉入美國的戰爭,或是當新加坡出事時,會要求美國前來搭救。
我國總理李顯龍本月1日出訪美國期間,到《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出席一場對話會。當被問到如何看待本區域戰略安全局勢的演變時,李總理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有一些盟友,如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與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一些非盟邦則有著長期的安全合作。
他說,新加坡是美國唯一的「主要安全合作夥伴」,這是專屬於新加坡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其他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或朋友。
李總理進一步闡明:「我們覺得你們參與本區域事務是件好事,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會涉入你們的戰爭,或在我們出事時會要求你們前來搭救。這其中有一定的伸縮性,我覺得最好是維持現狀。」
他形象地說,區域的國家並非都想和各方對峙,大家既有各自的朋友,也有一些共同的朋友,新加坡希望為區域建立能將區域凝聚起來,「讓大家在決定採取極端解決方案前能三思」的架構。
他也指出,各國在本區域的接觸應該是重疊和有建設性的,「這樣才不會有前線,也不需要宣稱『這是我的緩衝國』」。
在這意義上,新加坡希望看到中國參與本區域事務,但不希望中國是區域國家唯一的夥伴,而是希望美國和歐洲國家也能參與。對英、法等歐洲國家不時派遣軍艦到本區域的做法,李總理對這樣的交流表示歡迎。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多項經濟和其他計劃與本區域接觸。李總理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為例,回溯中國最初將之視為威脅,但在研究後宣布有意加入。李總理說,若主張區域國家應該拒絕中國的這類接觸,這種看法不僅不現實,而且錯誤。
反觀美國,新加坡、智利等小國曾對美國提出,美國如果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CPTPP的前身),將是具戰略性的一步,能顯示美國正在參與區域內的事務,也讓本區域的國家有理由說:「我們和美國站在一起。」但美國的國內政治讓這一切變得不可能。
他說,各國不能要求美國重新加入協定,但美國也不應該缺席,應該參與其中,致力改善市場准入和深化與本區域的經濟關係。
隨著區域的戰略和經濟平衡改變,美國意識到,必須根據區域其他國家的動作做出調整,也正花費很多精力思考如何應付中國。李總理說,中國的抱負是成為現代化強國,而美國的挑戰是能否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讓中國以有建設性而非破壞全球體系穩定的方式實現目標。
對話會結束前,被問及烏克蘭危機是否說明擁有核武器、增加核威懾力是一股穩定力量時,李總理說,人即使在攸關生死存亡的問題時也未必理智,當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越來越多,難保大家都充分了解相互保證毀滅的細微之處,也難保不會發生意外。
「我真的不認為核武器擴散是一件好事,但這將很難避免,而我們只能希望速度能拖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