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錦利是本地少見的口琴名人。
過去數十年,65歲的王錦利,對吹奏口琴情有獨鍾。
他痴迷投入的程度,簡直令人難以想像。例如,他可以在家中布置一個專有的口琴室,然後,一個人獨處室內,「依依乎乎」地吹上兩個小時,十年如一日。另外,只要踏出家門,他包包里都會帶著口琴,心血來潮時就吹它兩三首。
他這般熱愛吹奏口琴,加上獲得名師指點,讓他在海內外的口琴樂壇里闖出名堂,是本地屬於數一數二的口琴名人。
也因為喜愛口琴,又使他成為本地一個少見的口琴收藏奇人。
一個表演,一個珍藏
原來,王錦利過去在參加演奏會前,為了爭取最佳表現,往往會買上一把滿意的口琴上陣,確保無愧於觀眾。這樣演奏會結束,手上的口琴,自然而然成為他的收藏品。
另外,無論公幹或參加演出,他人在國外時,順途一定走訪口琴店,一發現「好料」,馬上會把店裡的一兩把愜意的口琴買回家。有時,在網上看到好介紹,錦利照樣網購一兩把。
當然,還有口琴界的同好相贈,其中包括太太為祝賀他開辦一場演奏會而送他的賀禮,這些又都成為極富收藏意義的紀念品。
這樣,經年累積與搜獵結果,他目前手上擁有的口琴超過了60把,在新加坡收集這麼多口琴的人實在屈指可數。
收藏世上最小口琴
那天採訪,我們登門造訪,王錦利把他收藏的口琴一一擺出,竟然把一張飯桌給擺滿了,叫人大開眼界。
這60多把口琴形形色色,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之中既有真銀、鈦金屬製作的,也有用紫檀木、塑料打造外殼的、可調換多種樂器聲的電子口琴、十孔口琴,更有相信是世上最小(長度只有3.5公分)的口琴。為了證明小小口琴不假,他還現場吹奏了一段曲。

相信這是世界最小的口琴。
這些口琴的產地也各不同,它們大部分是德國產品,其次是日本,小部分則是中國。當中,德國和挪威是行家公認最佳的製造國家,而最昂貴的是挪威所生產,一把要價超過1萬元。
不過,錦利坦言,近一年多來,已經沒有再添進新口琴。
他說:「到目前為止,該有的都有了,再加上冠病疫情,無法舉行演奏會,也就暫停『進口』口琴。」
求學時與口琴結緣
話題隨著談起他與口琴結緣的經過。「這得感激高中時期何中榮老師認真教導栽培,當時,何老師剛從英國學成歸來,滿心抱負,我有幸成為他的學生,結果受惠特多。」
他透露,上世紀70年代,他在華僑中學就讀,那些年,華中的口琴團已經享有名氣,他加入時只想學習一種樂器,卻沒想到從此與口琴結緣一輩子,樂此不疲。
「其實,當時除了華中,其他像中正、東陵中學,都組織有相當水平的口琴團,只可惜現在各校似乎都強調學術表現,以致口琴水平走下坡,有些甚至潰不成軍,讓人遺憾!」
中學畢業後,他繼續參加口琴團,例如戰備軍人協會、何中榮老師口琴團。1985年時,看到自己水平還達到一定水準,他第一次開了一場演奏會,演出的地點在維多利亞音樂廳,讓他享受到極大的成就感。

王錦利上世紀80年代曾在維多利亞音樂廳舉辦口琴演奏會。
不過,就在1989年,為了打拚自己經營的玩具生意,長時間又得留在國外,一下子感覺分身乏術,只好暫時把吹口琴這樣的愛好暫擱一旁。
結交天下口琴同好
2009年,他在本地欣賞了一場口琴演奏會後,與當年的一批老戰友重逢,結果在熱情邀請下重回樂壇一起奮鬥,為新加坡的口琴樂壇做貢獻。沒想到闊別20年,玩得更瘋更起勁了。
這期間,他努力尋訪名師,希望可以在琴藝上精益求精。這些名師,包括日本大師級的崎元讓與挪威的西門克文(Sigmund Groven)、英國的湯美雷里(Tommy Reilly),他們都是師承世界頂尖口琴家。巧合的是,他的何中榮老師,也是湯美教出的高徒。此外,他也多次參加在日本富士山下舉辦的口琴學習營。

王錦利收藏的何中榮老師的黑膠唱片。
除了在海內外先後開過20多場演奏會,他也受邀擔任多場口琴比賽的裁判,在亞太區域的口琴樂壇格外忙碌。可是,過去一年余碰上冠病疫情,所有活動進入冬眠狀態,讓人十分無奈。
談及吹奏口琴的心得,王錦利表示,主要是給自己培養一種愛好,如此退休的精神生活便有所寄託。再說,口琴提攜方便,隨時隨地都可吹奏三兩首樂曲,不怕苦悶寂寞。
「吹奏口琴需要好氣好力,這一來就迫使吹口琴者,平時得勤加運動鍛鍊,無形中又幫忙我們提升了健康體質。」
根據他的觀察,吹口琴者也許是吹多了,氣度大,心胸廣闊,因此一般都是性情中人,相交後處得十分融洽。
他舉例說,他有一個德國口琴同好,平時交往甚篤,所以每次到德國公幹後,都會順道探訪,而對方也熱情接待,邀請他住進家裡。幾天來相處,大家一起分享口琴心得,到分手前,主人不但依依不捨,還贈出一把自己的口琴收藏品,留作紀念。
目前,他在外國結交許多口琴友,遍及世界各地,像中國、台灣、香港、韓國、馬來西亞與日本等等,大家平時經常在各個平台上吹奏,互相欣賞、互相切磋,享受另一種生活的情趣。

2014年,王錦利遠赴香港,與琴友合辦口琴演奏會。

2014年9月,王錦利父子第一次聯手在濱海藝術中心演出,10歲兒子王彥智為他大提琴伴奏。

2015年9月,王錦利在東京與日本老師崎元讓,同台二重奏演出。
所以,王錦利說:「與口琴結交,你會發現,我們其實是把友誼種子在全世界各地傳播!」
王錦利的口琴珍藏
不是所有口琴想買就即時可以買到,這一把在訂購三年後,對方才製成交貨,因為挪威的制琴人需要費時全手工慢工打造。

德國著名的口琴廠荷來(Hohner),2013年在紀念設計生產半音階口琴100周年時,曾生產兩個系號各100把口琴。王錦利因為機緣巧合,捷足先登,「搶」下限量版的口琴。他一共收藏兩把。

王錦利購買配件,花四年時間親手組裝的口琴,取名為「獨孤求敗」,是不是很有江湖味?

一把口琴重達1.2公斤,很難想像吧,這是藏品中最重的一把。

這三把由鈦或銀金屬製成的口琴,是收藏品中最珍貴的,每把要價上萬元。

德國荷來口琴廠製作的這一類口琴,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長度只有3.5公分。它所以特別,是它的相同型號,在1965年隨美國雙子星號登上太空,並由航天員在太空吹奏。

(圖·陳福洲、新加坡報業控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