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鐵乘客不再戴口罩的一幕,即將重現。(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變成綠色,真的有點小感動。」
2月9日早上的跨政府部門抗疫工作小組記者會結束後,紅螞蟻的小夥伴發出這個感慨。
變成綠色的是我國的疾病暴發應對級別(DORSCON),自2020年2月7日上升到橙色之後,經過了3年又6天再降回綠色,標誌著我國在對抗冠病的漫漫長路上,終於迎來隧道盡頭的曙光。
記者會上宣布的一系列改變,基本上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回到2019年冠病暴發前的情況,但還有四樣東西仍然會留在我們左右:
1. 口罩
從2月13日起,搭乘公共運輸不再需要戴口罩。
然而,為了更好地保護病人和醫療人員,衛生部仍要求公眾、職員和病患在醫療場所與病患有接觸時,都戴上口罩。
這包括醫院、全科和專科診所、療養院、洗腎中心、檢測與疫苗接種中心等設施。

公眾、職員和病患在醫療場所與病患有接觸時,仍須戴口罩。(海峽時報)
有冠病症狀者若需外出,也應戴口罩。
2. 負起社會責任:生病時,請看醫生
衛生部雖然取消了冠病醫療方案一、二和三(Protocol 1-2-3),但大家如果出現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症狀長期沒有消退或變得更嚴重,還是請看醫生。
如果只有輕微症狀,就留在家中,直到症狀消退為止。

若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請看醫生。(海峽時報)
衛生部也提醒大家,如果有症狀時需要外出,或是發現自己感染了冠病但沒有出現症狀,還是應該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減少社交往來,尤其不要接觸年長者等容易受到感染的人士,也請避開醫院和療養院等高風險地方。
如果感染冠病並需要治療,就得注意了:
到醫院或冠病治療設施接受冠病治療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長期准證持有人,無論是否已接種疫苗,都將不再獲得100%津貼。
然而,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繼續享用政府補貼,並使用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和保健儲蓄(Medisave)來支付醫藥費。
至於綜合診療所和家庭診所等初級保健機構,病患也須支付所有冠病檢測費用,但可繼續使用現有的津貼。病患在初級保健機構、公共醫院和療養院使用冠病口服抗病毒的藥物,也將繼續獲得全額津貼。
衛生部也將繼續保留社區隔離設施,讓有充分理由自我隔離的病患入住,但所有住戶都須支付住宿費用,包括公民、永久居民和長期准證持有人。
由於社區隔離設施不是醫療機構,公民和永久居民將不能利用政府補貼、終身健保或保健儲蓄來支付住宿費。
3. 合力追蹤和SafeEntry系統

公眾和企業可以卸載合力追蹤應用,但該應用仍會留在蘋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 Store等平台上,以備不時之需。(海峽時報)
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小水獺的粉絲,恐怕短期內難以在手機上再見到它了。
衛生部2月9日的文告稱,公眾和企業可以卸載合力追蹤,攜手防疫器(TraceTogether token)自2月13日起,也可以歸還到全島108個民眾俱樂部或聯絡所。
當局鼓勵大家歸還防疫器,以便日後需要追蹤密切接觸者時,可以再次派發防疫器。
大家雖然可以從手機上卸載合力追蹤,這個應用程式仍將留在蘋果的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等平台,以便日後有需要時再次下載。
衛生部也說,若日後出現較新較危險的「須關切的變種」(variant of concern),合力追蹤和SafeEntry系統還是能派上用場。
因此,當局會在系統內保留名字、企業的機構識別號碼(UEN)以及手機號碼等資料,減少公眾和企業日後須重新登記的麻煩。
4. 冠病疫苗
疫苗依舊是我國對抗冠病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冠病疫苗專家團就疫苗提出以下建議:
5歲以上者應該接種至少三劑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或諾瓦瓦克斯(Novavax)冠病疫苗,或是四劑科興(Sinovac)疫苗,才能獲得基本保護。
可能出現重症的高風險者,如60歲以上人士及養老院住戶等,則應該在接種追加劑一年後追加第二劑。
12歲至59歲、重症風險較低的公眾,同樣應該在接種追加劑一年後追加第二劑,加強對抗冠病的保護。
5歲至11歲的孩童不須要接種追加劑。
6個月至4歲的嬰幼兒仍應只接種兩劑莫德納或三劑輝瑞疫苗。
專家團的建議已獲得衛生部同意。符合條件的公眾依舊可通過全國接種計劃免費接種。

政府將繼續提供免費冠病疫苗。(海峽時報)
在記者會上,衛生部長王乙康引用軍中的兩個馬來語口令形容以上的種種措施:
「只是senang diri(稍息),不是keluar baris(解散)」。
王乙康曾以「蛇梯棋」形容對抗冠病的過程,這次可說是再次展露運用比喻的功力,十分貼切地概括了這種外弛內張的安排。
不「解散」,或許正是我國應對未來類似危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