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2日的一段視頻顯示,潘秋玉因拒絕戴口罩,而被禁止進入克拉碼頭The Central商場,她同樣氣焰囂張地跟商場人員爭論。
潘秋玉也違反隔離命令。2020年6月28日,她從英國返回新加坡,須在金沙酒店履行14天隔離至 7月12日。不過,她當天就離開客房在酒店內閒逛。她也在7月5日、8日和9日溜出客房到酒店內溜達,而且都沒戴口罩。
被控之後,8月4日,潘秋玉向法官申請「無條件保釋」,稱自己「沒再惡意犯案」,而且她活了54年以來一直都奉公守法。但法官拒絕她的申請,認為她一犯再犯,罪行相當嚴重。9月6日,潘秋玉認罪,法官判坐牢16周。
41. 啟動居家康復、居家隔離、自助檢測
9月15日,衛生部發布文告指,逾98%確診病患為無症狀或輕症,可以居家康復,無須醫院的救治。這可以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節約起來,留給有真正需要的重症病患。
「居家康復計劃」正式啟動。從9月15日起,具備以下條件的人員默認為居家康復。 同時,對密接者啟動居家隔離。除了特定場所如學校、醫院、巴剎的確診病例密接者進行一對一追蹤之外,其他密接者不再進行一對一追蹤,而是通過手機簡訊形式通知,並要求密接者在接到通知之後,上網作居家隔離登記,須提交自己的聯繫方式和密接日期。
之後,當局會給密接者發送電子隔離令,告知隔離起始和結束日期以及檢測指示。居家隔離必須有獨立房間,帶有衛生間,必須打開窗口通風。不得與他人接觸。如果住所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當局會安排集中隔離。

政府開始給每家每戶以及重點人群如小學生髮放免費檢測棒,在家自助檢測成為常態。
42. 10%康復者可能出現長達半年後遺症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十個未接種疫苗的冠病康復者當中,就有一個會出現長達六個月的後遺症,較常見的是呼吸不暢、咳嗽,偶爾也出現疲憊、暈眩、失眠。65歲以上、非華族、有嚴重基礎病病史的康復者,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機率較高。
一些冠病患者會出現腦霧、疲勞和失眠的情況,但大部分都會慢慢康復,不會有長期的影響。不過,一些有嚴重症狀的年長者,可能會有中風、大腦血管發炎或神經併發症的風險,因此接種疫苗非常重要。
冠病長期後遺症的成因目前尚不明晰,有可能是因為自身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導致身體在進行自我攻擊,最後造成持續的後遺症,也可能是由於病毒的碎片仍然留在體內。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淡比亞教授表示,儘管尚不清楚長期冠病的機制,但是接種疫苗或許可降低病毒載量,從而減少抗原刺激,以此來降低觸發自身免疫或其他類型的反應。他補充道,這種長期症狀並非冠病特有,也出現在流感等其他傳染病中。
例如,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冠病患者和流感病患的長期症狀,發現至少42%的冠病患者有至少一種長期後遺症的症狀,相比之下,流感組的這一比例為 30%。
43. 李顯龍:堅決走向共存
10月9日,總理李顯龍發表電視直播講話。

他說,疫情初發時,當時人口尚未接種疫苗,人們對病毒尚未有免疫力,染病的話,後果很嚴重。因此,新加坡採取的是清零策略,盡力讓國人不要被感染。於是推出限制措施,把新增病例壓到最低,並判斷這是減少重症和死亡的最好辦法。
由於原始病毒傳播力不強,當時的封鎖措施可以阻斷病毒。清零策略基本成功,避免了其他國家出現的群病群死。新加坡的病死率是全球最低的之一。
後來,疫苗接種計劃啟動,大部分人口已接種。疫苗接種大大降低了重症率,98%確診病人是無症狀或輕症,只有極少部分是重症,其中0.1%需要ICU治療。換句話說,由於疫苗的保護,新冠不再是可怕的疾病。

李顯龍說,但是,德爾塔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德爾塔株傳染力很強,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種,即便封城,也無法阻斷病毒的傳播。幾乎所有國家接受了這個現實。
而且,即便新加坡通過嚴格限制措施暫時壓下病毒傳播,一旦重新開放,必須迎來一波波新疫情。由於新加坡人口沒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衝擊。
新加坡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而且代價很高,無法恢復正常生活,無法社交,無法重開邊境,無法重啟經濟。
每一次封鎖,就會再一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心理和精神壓力。
李顯龍說,因此當局幾個月前判斷,「清零策略」對新加坡來說已不再現實。所以改用「共存策略」。
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人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人們必須儘可能正常地過生活,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
同時,要加速疫苗的接種和醫療資源的擴充,隨時自然免疫力提高,病毒的傳播不會太快。在新常態下,醫院可以如常運作,人們可以重新過正常生活,包括大型活動。
44. 惹蘭都康客工宿舍事件
10月12日,有關「中國客工宿舍疫情爆發」的話題在網上瘋傳。住在惹蘭都康客工宿舍的客工投訴:
「客工宿舍確診的和未確診的混合住在一起」「飯菜差,裡面有蟲子、報紙、頭髮」「缺乏藥物,求醫無門」「多次向公司反映無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藥物、消毒水、口罩和有營養的食品等物資。
熱心網友隨後通過《新加坡眼》捐贈物資,包括消毒水、口罩、藥品,還有不少網友自發當起了志願者,協助配送物資,讓人深受感動。

10月14日,客工宿舍管理方做出回應,包括:派駐醫療隊提供現場保障、著手改善客工宿舍伙食、在人力部協助下把受影響人員按流程安排好。
45. 死於冠病的人口比例比流感還低
數據顯示,在冠病疫情爆發之前的2016年至2019年,新加坡每10萬人口的全因死亡率介於525.023至563.398之間。

冠病疫情爆發的2020年,新加坡每10萬人口的全因死亡率為518.889,比前幾年略低;到了2021年,為530.117,比2019年、2020年高,但比2016年至2018年低。
這些數據經過年齡標準化,即已經考慮人口老化因素;同時,2021年度數據是截至九月底數據,但推算至全年。從這些數據清晰可見,這五年的死亡率是相當穩定的。從冠病疫情爆發至2021年九月底的22個月內,新加坡並無出現死亡激增。
數據也顯示,已經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死於冠病的比例比死於流感的低。從2021年九月的數據看,未接種疫苗的,每1萬人有9人死於冠病,1.8人死於流感,前者是後者的五倍。
但是,已經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每1萬人有0.9人死於冠病,1.8人死於流感,前者是後者的一半。
因此,現在普遍把冠病疫情稱為「未接種疫苗者的大流行病」。

數據顯示,新加坡總體死亡率並沒有因為冠病疫情而升高;專家認為,這是新加坡完全可以與冠病共存的關鍵原因之一。
專家指出,如果沒有出現更為危險的變異病毒,新加坡今後每年可能會有大約2000人死於冠病,與每年有大約800起流感死亡,和超過4000起肺炎死亡病例的情況一樣。
46. 死刑前夕確診冠病,暫緩執行
33歲馬來西亞籍男子Nagaenthran因為2010年走私毒品進入新加坡,被判死刑;原定11月10日正法,並於11月9日到最高法院上訴庭參加上訴審理。

他11月8日在獄中接受抗原檢測,結果為陰性;9日下午準備出庭,卻沒想到,當天PCR檢測結果為陽性,立即被隔離。
由於他確診,最高法院上訴庭無法審理上訴,於是下令暫緩執行死刑,直至法院擇日審理他的上訴和做出裁決。
47. 世界最繁忙陸路關卡重開
11月29日,在兩國政府首腦見證下,新加坡、馬來西亞VTL疫苗接種者旅行走廊正式開通,基本封鎖了621天的新加坡—柔佛長堤終於迎來過境旅人。

新柔長堤關卡是全球最繁忙的關卡之一,疫前每天高達30萬馬國人越過長堤到新加坡務工、上班、上學、生活。
在陸路VTL設計下,兩國每天各有32趟次大巴前往對岸,每趟不超過45人,每天單向1440人,雙向2880人。
現階段開通的陸路VTL,只通巴士,不通汽車,不通火車,客流量連疫前的零頭都不到。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陸路VTL對新馬意義重大,本階段啟動之後,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可以逐步擴大規模。
在VTL安排下,截至2022年1月18日,約5萬5000人通過陸路通道入境新加坡,另有4萬4056人通過航空從馬來西亞入境新加坡。
48. 啟動兒童冠病疫苗接種
12月27日,新加坡啟動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疫苗,使用的是輝瑞/復必泰疫苗。

兒童疫苗劑量10微克,是成年人劑量的三分之一。
截至2022年1月15日,逾10萬名5歲至11歲兒童已接種首劑疫苗,相當於小學生的20%。
從1月12日起,當局派出流動隊,為12所特殊學校的特需學生接種疫苗;從1月27日起,已接種首劑疫苗的兒童開始接種第二劑。
現行政策執行「疫苗接種差異化」對待,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人員,才可餐館、商場、景點、圖書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不足12歲兒童不受限制。
截至1月21日,新加坡完成疫苗全程接種人口比例為88%,接種加強針人口比例為55%,是全球範圍內接種率較高的國家之一。
49. 謊報行蹤武漢夫婦入獄
1月10日,因謊報入境新加坡被判入獄的武漢夫婦胡俊、石莎,撤銷上訴申請,決定入獄服刑。為了方便他們照顧女兒,法官批准夫婦倆先後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