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新加坡失業率升至3.2%,失業人口從1997年的3萬4800人增至1998年的6萬2800人,有2萬8300人被裁,是自1985年以來的裁員新高。 公司倒閉和裁員導致商業、住宅、工業地產需求低迷,拉低租金和售價。股市大跌,進一步打擊消費信心和意願。
新加坡政府主要通過兩個辦法來緩解危機——降低營商成本,以及對個人、家庭及企業提供補助,包括對商用和工業地產提供40%的產業稅減除、個稅5%減除,對企業和國民先後提供20億新元、105億新元兩次補助,並且把公積金繳交率減至10%等等。
到了1999年初,新加坡經濟開始出現復甦。在製造業強力回彈下,第一季度經濟出現正增長,失業率下降。1999年全年經濟增長7.2%。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新加坡又面對了三次經濟危機。一次是2001年,經濟增長從前一年的正10.3%跌至負1.1%;再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另一次就是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出現的經濟大衰退。
/ 捌 / 後「九一一」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
2001年,美國發生的「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後,全球的安全和穩定形勢發生了基本變化。人們擔心的不再只是恐怖分子挾持並恫言炸毀飛機,而是把飛機當著飛彈沖向重要目標,殺害上千無辜平民,連談判的時間和機會都沒有。

早在「九一一」發生當天,新加坡就發動了「危機領導小組EG」。在第二天天亮之前,已發動軍警加強全島各處重要設施的安保。隨即,所有警方人員銷假,訓練任務暫緩,集中警力投入安保任務。
不久之後,同年12月,內部安全局破獲大案,「回教祈禱團」恐怖主義組織密謀對新加坡多個目標展開炸彈攻擊,包括包括計劃襲擊載送美軍和他們家人到義順地鐵站的巴士,以及密謀騎劫飛機撞向樟宜機場指揮塔;甚至還有恐怖分子計劃從印尼的峇淡向18公里外的金沙酒店發射火箭筒。

(警察在金沙酒店附近巡邏。圖源:內部安全局)
今年7月13日,內部安全局發布《2022年度新加坡恐怖主義威脅評估報告》,報告稱,儘管目前未有具體情報顯示有恐怖分子即將進行襲擊,但新加坡仍是恐怖主義宣傳中的襲擊目標。隨著跨境旅行的恢復,恐怖分子可能重啟擱置的恐襲陰謀,新加坡面對的恐怖主義威脅水平依然很高。
目前至少600名東南亞人仍在敘利亞恐怖分子基地或拘留營,他們可對本區域構成安全問題,例如在國外協調、指揮對新加坡的襲擊,或者在社交媒體上積極為ISIS宣傳,讓仍居住在東南亞的家鄉人激進化。
除了來自境外的恐怖分子,恐怖襲擊也可能由自我激進化的本地人來進行。從2015年至今,有45名自我激進化的人,在內部安全法令下接到限制令或拘留令,其中33人是新加坡本地人;這些人包括兩名新加坡籍青少年,他們當時準備在本地襲擊宗教場所;也包括前來新加坡務工的外國客工。

(給外國來新加坡務工的客工講解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危害。圖源:內部安全局)
新加坡如果遭受恐怖主義襲擊,首先是出現生命和財產損失,但這只是個開始。在新加坡這麼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語言的社會,隨之而來的,社群和階級之間存在的隔閡可能會擴大為裂痕,進而造成族群之間互信減少、猜忌加深,引發社會不安和動盪,影響投資者和經商者信心,進而影響經濟和民生。
如果任由恐怖主義動搖社群團結的根本,那麼就是新加坡之殤的開始。
/ 玖 / 沙斯/非典風暴
2003年,一個看不見的敵人悄然入侵新加坡。
二月底,三個新加坡籍女子從香港旅遊時,感染了沙斯(中國大陸稱「非典」)病毒,其中一人後來傳播給22個密切接觸者。 新加坡沙斯疫情爆發。
3月22日,陳篤生醫院和國家傳染病中心被確立為沙斯病患的隔離和治療中心。24日,規定所有密切接觸者必須隔離。另,在所有關卡、學校、政府場所、許多工作場所都測體溫。所有學校在三月、四月間停學兩三周。 到了同年5月30日,沙斯疫情受控,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加坡清零。

新加坡一共出現238起沙斯確診病患,其中33人死亡。在全球範圍,一共8096人確診,其中774人死亡。
在新加坡的238起病例當中,醫護人員占41%,病患親屬占23%,病患朋友占20%,同室病友也占13%,其餘3%是境外輸入病例。
死亡病例當中,65歲或以上的年長者占多數:

由於沙斯來去匆匆,對新加坡出口的影響只持續了兩個季度。
/ 拾 / 霧鎖南洋
實際上,不晚於1972年,東南亞就有煙霾問題。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煙霾問題大大惡化。 傳統上,印尼蘇門答臘多處的農民常以大面積的燒芭(火耕)方式清理農地。煙霧隨季風飄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每到火耕季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都會受到嚴重的環境污染災害。

2013年6月21日,霾害造成新加坡樟宜機場能見度降低,部分航班延誤,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新山等地應該也受到影響,許多居民須佩戴口罩才能踏出家門。
新加坡空氣污染指標並曾一度升至PSI 400以上的超高水平,政府啟動跨部門抗霾小組,宣布民眾應儘量待在家中,部分學校停課,給民眾發放看病補貼,並動員軍人和社區義工,向20萬個低收入家庭發送N95口罩。
當時,出現很多呼吸道疾病和眼科疾病,同時,由於航班、船運受到煙霾干擾,旅客裹足不前,對高度外向的新加坡經濟也造成不小的影響。
多年來,新加坡也經常派軍人和消防官兵前去印尼協助滅火。2013年,時任新加坡環境與水源部長的維文(現在是外長)親自到雅加達給印尼總統送去總理李顯龍的親筆信,傳達新加坡對煙霾問題的關切。印尼總統於6月24日表示道歉,並投入更多資源滅火。
從2000年至2019年的二十年間,煙霾問題幾乎每一兩年就會回來困擾新加坡、馬來西亞。一直到2019年之後,煙霾問題才告一段落。
整整二十年的煙霾問題,提醒我們新加坡作為高度開放的小國的脆弱性。儘管煙霾問題非我而起,也非我所能治,但是,它一旦出現,新加坡就難免躺著中槍,無法獨善其身,而且,也要為此買單。因此,新加坡必須時刻做好挺住各種外在干擾和影響的準備。
/ 拾壹 / 大疫之中又大戰
新加坡小國寡民的脆弱性和特殊性,很快地在2020年再次顯現。
2020年1月23日,新加坡出現第一起新冠確診病例。從那時到今昨天,一共928天,新加坡出現了至少176萬3116起確診病例,平均每天1900起;累計1541起死亡,平均每天1.66起。
除了直接的人命傷亡,新冠疫情還造成間接的人命損失。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新加坡去年(2021年)超額死亡2238人,較之2020年,增幅高達10.1%。
專家判斷,超額死亡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新冠疫情下的醫療資源壓力。在抗疫期間,一些非緊急手術延後進行,一些需要定期複診的長期基礎病病患在疫情期間降低了複診頻率。這些都有可能造成病情惡化,最終導致超額死亡。
例如,2021年,新加坡死於心臟和高血壓疾病的有6238人,比2020年的5633人多了10.7%;死於肺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有4941人,比2020年的4610人增加了7%。這些超額死亡雖然不直接與冠病有關,但仍有可能與新冠疫情的次生傷害有關。
另外,根據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ICA)最新數據:2011年,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平均預期壽命81.9歲;到了2019年,升至83.7歲,但是,到了2021年,由於新冠疫情出現超額死亡的影響,降至83.5歲,縮短了0.2歲。其中,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1歲,女性為85.9歲。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十分嚴重。2020年,新加坡經濟萎縮5.8%,為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沒有之一。失業率達到5.2%。就業即是民生。失業率一高,民生就有問題。
幸好後來政府推行疫苗接種,引進治病藥劑,從國家儲備金撥出大筆資金救急,陸續放寬防疫措施,保住企業,保住飯碗,保住民生。經濟得以喘息並開始復甦。2021年,新加坡經濟復甦,增長7.2%,失業率降至2.2%,恢復到疫前的正常水平,民生得以恢復。
與此同時,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已半年,絲毫沒有停戰跡象。疫情已打亂了全球供應鏈,而通脹率也在上升。俄烏戰爭進一步使之惡化,造成全球的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
由於台海問題,本區域局勢是前所未有的緊張,有可能會持續升溫。即便不引發熱戰,各種對峙和「准封鎖」已造成物流、貿易和經濟的損失。
兩大國如果在各個方面逐漸脫鉤,包括科技、貿易與投資。雖然不至於全面脫鉤,但是,一定程度的脫鉤也勢必造成生產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進一步提高。我們過去四十年所熟悉的全球化將一步步走向幻滅。
從前景而言,今年是過去三四十年最差的一年,也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 回顧與展望 /
在歷史上,新加坡面對過的危機和失敗遠遠不止上述這些。這些只是新加坡獨立之後,我稍微歸納的一些重點事件而已。在新加坡未獨立之前,我們見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新加坡淪陷,還有五六十年代的社會劇烈動盪,包括種族暴動、私會黨橫行、人人朝不保夕。如果再往上追溯,我們甚至還能看到古代新加坡被滿者伯夷滅國的那個遙遠畫面。
作為小國,新加坡一直身在憂患當中,也因此,與大國的「崛起意識」不同,新加坡主流是「憂患意識」;談生存,比談強盛,對新加坡更有現實意義。 生於憂患,存於憂患,在歷史上新加坡是這樣,在未來,也是這樣。
在未來,有許多長期問題,乃至超長期問題,別說十年規劃、三十年規劃,甚至連一代人的規劃都無法妥善解決,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線上升,沿海城市一百年後前景堪憂。
這些,都是尚未出現在我們眼前,但是會擺在我們子孫桌上的超級難題,都是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規劃,並長年累月不斷改善、一步步解決的問題。如果不從我們這一代就開始,等到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到時要嘛無能為力了,要嘛成本太高了。
其他例如族群和諧、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等等,也需要永遠不斷做出努力。
未雨綢繆,為子孫備傘,是每一代新加坡人的責任。
祝新加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國慶慶典照片

(組屋的國慶裝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