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來,新加坡移民的投資移民資本已經漲到1億元人民幣,那麼新加坡這個國家,有什麼優勢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呢?
人們說新加坡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處海運的樞紐位置。但是縱觀新加坡跟香港兩個城市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新加坡的成功不僅僅是由於港口的優勢,而是體制機制,尋求發展戰略上的成功定位的結果,而這一切,要歸功於李光耀這個設計了新加坡今天格局的開國元勛。
今天我們看見的新加坡,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因為那裡的人主要講英語,身份認同也是新加坡人,那麼,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的嗎?
先來看新加坡國家的人員構成:主體是福建跟廣東以及海南人移民的後代,從事的職業,經商或者做苦力打工。華人吃苦耐勞,世代累積了巨量的財富。富裕如陳嘉庚能捐資抗戰,捐建大學,集美學村。可謂富可敵國。他們雖然在東南亞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他們傾向是身份認同為,我是華人,遵守中華傳統文化,以華人的生活方式進行生活。
那麼,為什麼華人們大量下南洋呢?除了明朝到清朝初期下南洋的華人外,清朝末年大量貧苦的老百姓也到了新加坡,和之前到新加坡華人不同的是,清朝末年下南洋的多是文盲和苦力,而之前下南洋的人已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比如李光耀的家庭。他們通常游離在歐美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充當管理者的角色,又能講流利的英語,也能講本地方言,並且保留了華人的生活習慣和習俗。這些人統稱為海峽華人。他們跟後來的華人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後來的華人跟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僅僅打算賺夠錢就回中國。為了能在異國他鄉更好地生存,這些從福建廣東來新加坡的華人的商業領袖們成立了一些聯盟,利用寺廟等場所聚集民眾並且進行一些自治的管理。
這些華人依靠給歐美等殖民者做生意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們重視教育,會送孩子回中國讀書或者去英國留學。但是他們沒有形成國家的認同,也就是說,他們是以中國人的身份進行貿易往來的。
但是這一切在二戰以後戛然而止,英國經過二戰沒有能力接管各大殖民地,包括新加坡。此時,新加坡的華人巨商領袖們在謀求建立一個中華文化為主的國家。說中文,辦大陸以外的華文大學,他們跟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名流有深入的合作關係。英國殖民者則希望由英國當局的代理人接管新加坡。李光耀走上政界是由於他幫助勞工跟英國當局打官司,要求提高勞工的待遇。在這個過程中,李光耀得到了新加坡勞工集團的支持,他幫助底層人民發聲,繼而獲得了跟英國當局對話的權力。由於李光耀有英語教育背景,他又是華人的身份,所以英國當局支持他成為新加坡的領導人。新加坡獨立以後,李光耀成為第一任負責人。
但是僅僅獲得英國的支持以及勞動人民的支持是不夠的。因為英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已經不夠,英國的駐軍撤離了新加坡。而華人在東南亞一帶由於比較富裕,勤快,是招致東南亞土著的記恨的,所以新加坡想像過去一樣賺當地土著的錢已經比較困難,因為失去了武力的支持,過去武力支持是由歐美殖民者把持,現在土著馬來人虎視眈眈,華人人口數量不具備優勢,過去的模式不可持續,需要另找出路。另一方面,新加坡國內有很多商人集團,他們在過去就在新加坡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政府沒有能力給底層的勞工們足夠多的生活保障,那麼這些人就會倒向華人社團跟華人巨商們,進而李光耀的政府就沒有能力能夠管控住全國的人民。
所以,李光耀治理新加坡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李光耀作出的選擇是!全面倒向英國和美國。無法賺當地土著的錢,那麼就賺歐美人的錢,沒有廉價勞動力可以支撐,就讓華人提高生產效率。怕勞動人民倒向私人資本家,李光耀就解決掉勞動人民最關心的兩個問題,房屋跟工作。李光耀組建了政府組屋,讓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勞動都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房子。為了保證人人都有工作,李光耀全球招商引資,成立了淡馬錫集團,類似於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以國家的形式做生意,賺的錢全國人民共享。
為了防止腐敗,制定了高薪養廉的政策,保證全新加坡的公務員是最優秀的人才擔任的。最後,為了防止底層的老百姓倒向華人資本家,李光耀直接關閉掉南洋理工大學,這個曾經所有南洋華人的心中的北大清華,並且採用英語為官方語言。這是致命的切割,一旦在文化上,語言上新加坡人跟頂層的華人資本家割裂,那麼倒向他們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而底層的勞動人民背井離鄉,想要回大陸是很難的,一旦語言不通,身份認可改變,文化斷層,他們跟大陸的親人朋友們就會距離更遠,更難以倒向母國,從而安心成為新加坡的公民,在新加坡紮根下來。最終通過幾代人的不斷淡化本民族語言和文化,新加坡華人的後代們已經對中華的文化、習俗、信仰逐漸倒向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成為全新的李光耀特色的新加坡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