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海灣魚尾獅。(紅螞蟻攝)
作者 祥子
我國本星期二(10月11日)新增1萬1732起冠病病例,創過去兩個半月來的單日最高,每周社區病例增長率達1.73。
星期三新增9611起冠病病例,死亡病例兩起。
目前有533名冠病病患住院。重症病患維持在61人,其中50人需要輸氧,11人在加護病房。
社區傳播病例當中,感染XBB毒株的病例占多數,約55%;BA.2.75毒株占24%、BA.5毒株則有21%。
最新的疫情數據顯示疫情告急,但人心告急了嗎?
社會上的反應看來還相當淡定,沒有任何活動因此而臨時取消。

社區活動照常舉行。(海峽時報)
政府方面也似乎老神在在,衛生部長王乙康星期一(10日)晚上在耶魯—國大學院舉行的座談會上指出,現有的防疫措施維持不變。
在德爾塔毒株肆虐的高峰期,約有1600人住院、171人被送往加護病房、308人須輸氧;在奧密克戎高峰期,約800人住院、54人在加護病房,242人須輸氧。相較之下,目前的情況還未引起太大的擔憂。

衛生部長王乙康。(耶魯—國大學院提供)
儘管政府表明防疫措施維持不變,衛生部卻將從10月14日至11月10日收緊醫院和療養院訪客人數限制。
在這四個星期,醫院病患最多允許兩名指定訪客,每次只能有一人在床邊陪伴。垂危病患可有五名指定訪客,每次最多兩人在床邊陪伴。探病規定有放有收,有收就有放,收放之間表達了政府對確診數據還是很敏感。
疫情上上下下,人們一方面處之泰然,一方面是否對打疫苗的信心產生動搖,這是抗疫戰現階段的關鍵問題。

新加坡本周一(10月10日)起全面解除疫苗接種差異化安全管理措施。(海峽時報)
一項專家的研究成果來得正是時候。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和國家傳染病中心聯合開展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冠病變種毒株和其他冠狀病毒,奧密克戎毒株能更好躲避人體免疫屏障。
這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且聽國家傳染病中心傳染病研究培訓與教育部主任賴建文教授怎麼說。 奧密克戎的高度傳染性讓更多人具有混合免疫力(hybrid immunity),也就是人群通過染疫和接種疫苗獲得抗體,遇到再度感染時獲得更好保護,而且通過鼻腔和喉嚨的黏膜獲得免疫,阻擋病毒入侵。之前就有研究顯示,接種後再染病的人黏膜里找到存活很久的抗體細胞——T細胞。
已接種疫苗和追加劑的人,染疫後病情更輕,肺部感染和需供氧的機率更低。

本地絕大部分年長者都已接種疫苗和追加劑。(海峽時報)
研究也顯示已接種輝瑞疫苗並感染病毒的人,比起那些已經接種疫苗但未染疫者,全身都有免疫反應。
領導全國流行病防範與應對科研計劃的王林發(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教授)說:
「這項研究成果很重要,有利於研發更好和有更廣泛保護的疫苗。」
另一項由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傳染病實驗室研究員展開的調查則發現,年長者接種兩劑基本疫苗後免疫反應較差,接種追加劑後有助彌補免疫力差距。
研究人員分析,年長者免疫反應欠佳可能與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有關,造成他們接種後還是會染病。
因此,接種追加劑,以獲得針對在人群中傳播的冠病變種毒株的保護仍是至關重要的。

新加坡CBD中央商業區的大樓。(紅螞蟻攝)
XBB毒株三個星期前還未傳入我國,如今卻占每日過半的新增病例,可見它的傳播速度遠超其他奧密克戎毒株。王乙康說,目前沒有證據顯示XBB毒株引發的疾病比其他毒株更嚴重。
針對有人通過WhatsApp散播謠言,謊稱奧密克戎亞變異毒株XBB導致本地疫情急速惡化,多人感染重症甚至死亡。衛生部出面闢謠,並說當局將拿出「防範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這把尚方寶劍對付造謠者。
全球冠病2019疫情暴發至今,對疫苗的懷疑、甚至繪聲繪影的陰謀論還是層出不窮。
謠言比變異毒株更為可惡,政府除了抬出數據之外,更應該用人們聽得懂的語言講好數據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