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國目前仍是本地雞蛋的最大進口來源。(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馬來西亞新政府新官上任,須要解決的問題一籮筐,持續將近一年的「蛋荒」是其中之一。
作為新加坡最大的雞蛋進口來源國,馬國如何化解雞蛋短缺問題,令人關注。 馬國農業及食品安全部長末沙布(6日)提出了一項短期解決方案:
「進口外國雞蛋。」
末沙布在文告中指出,馬國政府了解到雞蛋是深受馬國人喜愛的蛋白質來源食品,每個月平均消費掉9.68億個雞蛋,保持穩定雞蛋供應是必要的。為此,當局已評估了多個外國雞蛋供應商準備進口。

馬國「蛋荒」已持續長達一年。(法新社)
然而,馬國作為食品凈入口國,進口雞蛋是否能解決問題,難免讓人質疑。
馬國禽畜業聯合總會雞蛋組主任李潤耀日前就指出,馬國之所以出現「蛋荒」,是因雞蛋價格被管制,以及津貼問題所引起,他認為馬國當局應該重新讓雞蛋價格自由浮動,才有望解決雞蛋短缺問題。
簡單來說,近一年來由於俄烏戰爭及供應鏈混亂等問題,飼料價格飆漲,但礙於雞蛋價格被管制,加上政府提供的津貼無法抵消成本,許多馬國蛋農只能減少產量以降低虧損,進而造成市場上雞蛋短缺。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馬國幾個月前的「雞荒」,幾乎也是如出一轍,雞隻設頂價,飼料價格高漲,雞農吃不消只好減產。
之後便衍生了馬國肉雞禁止出口,本地一時之間鮮雞難尋的亂象。
前天(8日)就有馬國連鎖超市業者出面放話,要求政府考慮暫停出口。
馬國霸級超市邁丁(Mydin)董事經理阿米爾阿里批評,進口雞蛋的作法不符合邏輯。
他表示,作為食品凈出口國,馬國若雞蛋供應不足,就應該停止向新加坡和香港出口雞蛋,這樣一來馬國人就有足夠的雞蛋了。

馬國今年6月一度禁止出口肉雞,直到10月才宣布解除禁令。(聯合早報)
「雞荒」還歷歷在目,馬國當局這次會不會又來個禁止雞蛋出口的措施,恐怕沒人說得准。
但值得慶幸的是,相對雞肉供應,新加坡在雞蛋供應方面,應該稍有底氣。
雞蛋可說是新加坡近幾年來積極擴充食品來源當中最成功的例子。
2019年,本地還有多達72%的雞蛋進口自馬國,但到了2020年,馬國雞蛋所占比例大幅縮減至59%。
2021年,馬國雞蛋比例更進一步下滑至52%、本地生產的雞蛋比例則增加至30%,波蘭9%,其餘約10%來自其他國家。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本地消費者仍普遍有「嘗鮮」心態。
蛋是有了,但新鮮雞蛋是否足夠?
本地早前之所以一片「雞慌馬亂」,是因本地餐飲業者和消費者偏好新鮮雞肉所致,否則按食品局數據來看,2021年來自馬國的雞肉比例(34%)其實還低於巴西(48%),與其說是雞肉短缺,不如說是缺乏新鮮雞肉。
雞蛋方面,國人似乎也有這種「貪新鮮」的心態。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馬國這次真的祭出雞蛋出口禁令,對本地的衝擊應該不至於如同早前禁止出口肉雞那般巨大。
這因為本地所生產的雞蛋比例已增至三成,一定程度上已能滿足本地人「嘗鮮」的部分需求。

本地雞蛋自給率已達三成。(聯合早報)
與此同時,無論是「雞荒」或「蛋荒」,馬國食品供應每每出現紊亂,都讓新加坡人心惶惶的現象,也更彰顯了我國在食品來源上分散風險的重要性。
至少在雞蛋這一塊,目前已稍微可以看到成效。
本地如今已有三個雞蛋農場,足可供應本地三成需求。第四個雞蛋農場,也預計將在2024年投入運作。
這座由日本食品公司ISE Foods Holdings私人有限公司(IFH)建造的雞蛋農場,耗資超過1億元,落成後每年可生產3億6000萬個雞蛋。
隨著第四家雞蛋農場投入運作,根據政府設定的目標,本地雞蛋自給率能從目前的30%,提高至2030年的50%。
「Made in Singapore」的雞蛋已經在趕進度了,下次鄰國再鬧「蛋荒」,國人的緊張程度大概也能緩解一些。
當然,如果本地消費者願意拋開對所謂「新鮮」食品的執念,多加嘗試來自其他國家的食品,對食品安全肯定更有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