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加坡父母的住房條件,加上國家的住房政策,會嚴重影響到下一代的經濟地位。
這項研究綜合了從1995年到2018年的房屋交易和管理紀錄中收集的數據,重點研究了1965年到1984年出生的人。
這些數據可以映射出新加坡的住房相關的大規模計劃(例如已婚的調查對象計劃和組屋預售單位),以及檢查公共政策針對代際財富流動的影響。
家庭收入後60%
這項研究表明,收入較低家庭的子女,(即父母屬於全國後60%的水平),他們的房產財富呈上升趨勢,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學校都集中在組屋區的附近,政府組屋政策和購房津貼會幫助這些家庭的子女購房。同時,分布在新開發組屋附近的學校也會對房價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家庭收入60%-80%
家庭收入排名在60%-80%之間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女子在住房類型上的表現都比他們父母差,這是因為政府津貼促使他們買價格較低的政府組屋。

家庭收入前20%
富裕家庭(指排名全國20%)的子女,與父母的財富水平最為接近,但在絕對排名上仍然很差,部分原因是他們比父母領先的空間更小。

這份研究還顯示,由於鄰里特徵和政策的不同,新加坡各地區的代際住房財富流動性有所不同。
例如,流動性向上發展集中在新城鎮,例如新加坡的裕廊西(Jurong West)、巴西立(Pasir Ris)和榜鵝 (Punggol),政府同時推動了這些地區組屋津貼政策。

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加坡的公立學校的高質量教學與其他國家相比占有很大優勢,很多低收入家庭會將子女送去公立學校就學。而居住在新城鎮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可能無法在高質量的公立學校就學,使他們無法與父母的財富保持同步。

而收入較高的家庭的子女月他們父母同在中部核心地區,而這一帶的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也是占有很大優勢,因此他們的子女流動性也是很低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認為"房地產財富是占新加坡人的總財富最高的比率,因此研究代際財富流動性是預測新加坡年輕一代未來發展的關鍵"。